果糖與心髒病
專欄
作者:袁越
甜食吃太多了不利於健康,這已是很多人的共識,但很少有人真的明白為什麼。
這裏所說的甜食就是含糖量高的食物,而糖屬於碳水化合物,富含熱量,吃多了會發胖,當然不好。但發胖絕不是唯一的原因,同樣高熱量的食品,因為代謝途徑的不同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比如,同樣是碳水化合物,同樣是食物中甜味的主要來源,葡萄糖和果糖的代謝途徑很不一樣,其效果也就大不相同。
大家在副食店裏買的做菜用的白糖是蔗糖,這是一種雙糖,很容易被分解成一個葡萄糖分子和一個果糖分子。其中葡萄糖是最容易被吸收利用的單糖,幾乎任何一種細胞都可以直接把葡萄糖轉化為能量。於是,當人吃進大量蔗糖後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會立刻飆升,此時必須立刻分泌胰島素將多餘的葡萄糖轉化為糖原儲存起來。如果在這個時候測量血液中的胰島素含量的話,會發現它出現了一個尖峰。多項研究證明胰島素的這種大幅度變化對於身體很不好,這就是為什麼吃澱粉比吃糖要更健康的原因。澱粉是由很多葡萄糖分子首尾相連而成的長鏈,進入體內後這些葡萄糖分子是逐步被釋放出來的,所以血液中的胰島素水平不會大起大落,而是平穩地上升或者下降。
果糖和葡萄糖的代謝途徑很不一樣,不會導致胰島素水平大起大落,從這一點來看要比葡萄糖稍好一些。但是果糖必須通過肝果糖激酶(Ketohexo-kinase,簡稱KHK)的催化才能轉化為能量,這種酶有兩個亞型,KHK-A和KHK-C,兩者有同一個基因編碼,隻是因為後期剪切方式的不同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人體絕大部分細胞中出現的都是KHK-A型,催化效率較低。KHK-C的催化效率極高,但通常情況下它隻存在於肝髒中,所以人吃下去的果糖都要先運到肝髒中才能被消化。在肝髒KHK-C酶的催化下,果糖很容易轉化成脂肪,所以果糖攝入量太高的話很容易得脂肪肝,以及一係列和脂肪肝有關的代謝障礙。
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2015年6月25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登了一篇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 Zurich)的論文,該校細胞生物學教授威爾漢姆·科雷克(Wilhelm Krek)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對小鼠和人心肌細胞的研究,發現過量果糖還能導致心肌肥大,從而誘發心髒病。
通常情況下,當一個人患有高血壓或者血管硬化等疾病時,心肌便會補償性地增大,以便能提供更大的動力。但是肥大的心肌自己卻常常會供血不足,從而導致心肌缺氧,誘發心髒病。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一旦發現氧氣供應不足,心肌便會啟動糖酵解模式,即在無氧條件下直接將單糖分子分解並產生能量。
如果缺氧心肌的糖酵解用的是葡萄糖,那麼問題還不大,如果此時給心肌提供大量的果糖,麻煩就來了。科雷克教授發現,無論是小鼠的心肌還是人的心肌,此時都會立即啟動“果糖模式”,即通過一個名叫HIF的小分子改變KHK基因的剪切方式,不再分泌KHK-A,改為分泌KHK-C。這個過程沒有負反饋機製,於是心肌很快就會改為大量利用果糖作為能源,變得像肝髒一樣了。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心髒便會變得越來越肥大,最終導致心髒病。
科雷克教授強調說,這個變化隻有在攝入了大量果糖後才會出現,一般人通過少量水果攝入的果糖沒有問題。
那麼,如何判斷食物中含有的到底是葡萄糖還是果糖呢?除了看標簽外,甜度是一個很方便的指標。果糖的甜度是葡萄糖的2.3倍,越甜的水果果糖含量往往也就越高。比如蘋果和梨非常甜,其含有的果糖是葡萄糖的兩倍。葡萄、香蕉和桃子甜度稍差,這三種水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幾乎相等。
因為甜度高,果糖成了食品工業的最愛。加工食品和軟飲料中含有大量人工添加的高果糖漿,即通過催化作用把普通澱粉分解後產生的一部分葡萄糖變為果糖。添加了高果糖漿的食品往往含有超量的果糖,最好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