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洲重啟“阿米巴模式”?(1 / 1)

歐洲重啟“阿米巴模式”?

財勢

作者:王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版量化寬鬆剛剛刀槍入庫,歐款的量化寬鬆又不期而至。金融危機之後,世界麵臨著共同的棘手難題,即經濟複蘇乏力,當然歐洲亦不例外。除了數據悲觀的程度超出預期之外,通縮則成了歐洲經濟複蘇的心腹重患。盡管歐洲央行2014年6月降低隔夜拆借利率至-0.1%,並且祭出了TLTRO和SMP等利器,但效果甚微。有數據顯示,通脹率仍然躑躅不前,2014年12月的數據為-0.2%。屋漏偏逢連夜雨,失業率亦高達11.6%。歐洲經濟的“長期性停滯”風險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最新的機構預測數據顯示,德國2015年經濟增長率由1.3%調增到1.5%。曆來如此,飽漢不知餓漢饑。高枕無憂的德國堅決地抵製量化寬鬆的出台,但是,好漢架不住人多。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歐洲版量化寬鬆終於“不得已為之”,歐洲央行將從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底,每月購買600億歐元的政府和機構債券,妥協的方案遵循著“誰家的孩子誰抱走”的原則,即按照各國在歐洲央行的核心資本比例來購買。當然,量化寬鬆的連續性則唯“2%通脹閾值”馬首是瞻。

大家都知道,量化寬鬆意在壓低市場利率,尤其是長債利率,通過降低融資成本為經濟複蘇輸送活力。冀望債台高築的債務國能夠鹹魚翻身。哀其不幸,市場踩著央行的節拍,“歐豬五國”之一的葡萄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2.377%,而2年和30年期的收益率亦分別降至0.2%和3.4%;怒其不爭,德國學者仍然質疑“量化寬鬆”的正能量,並且反對歐洲央行的“越俎代庖”。我們知道,對於量化寬鬆,曆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們有必要從地域的維度來閱讀一下歐洲的版圖。通過簡單的橫向比較,我們就能發現歐洲區域“方差”之大,各國的資源稟賦和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差異超出了地球上同一緯度其他經濟體組合的差異。拿歐元區中兩個典型的Outlier來說,希臘和德國的思維差異程度可以稱之為“謬之千裏”。那麼,冷暖不均的二元經濟結構應該是相當長時期內的常態。通常而言,在差異性很大的隨即組合中,“天塌下來高個子頂著”有可能成為慣性思維,“寅吃卯糧”也會成為弱國的首選方案。實際上,2003年到2007年,希臘的年增長高達4%,然而數據亮麗的代價卻是財政和經常項目的雙赤字,尤其是揮霍歐盟的低息貸款,大興土木及超前消費,但金融危機將其打回原形。危機之後,“大興土木”成了路徑依賴,這導致了希臘的赤字情況進一步惡化,隨時可能爆發主權信用的敞口風險。盡管政府財政赤字嚴格控製在GDP的3%之下,但是“樹倒猢猻散”的這一經濟後果反過來助長了“獎懶罰勤”這一邏輯依賴。

想必大家對坐吃山空的邏輯都不會半信半疑。對於國家而言,道理亦是如此。在經濟史學家查爾斯看來,從曆史上的經濟霸權由盛到衰的輪回中,大多經曆了從生產性到非生產性的轉變。那麼,生產性的意義非同尋常。應該說,在危機中經濟仍然保持一枝獨秀的“清教徒原教旨主義”典範德國即是明證。欠債還錢仍是天經地義,勒緊褲腰帶無疑是債務纏身解決方案的必選項。否則,重啟自掃門前雪的“阿米巴”模式再次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