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小書房:實踐人與人之間的可能(1 / 2)

小小書房:實踐人與人之間的可能

專題

永和隔著新店溪與台北都會區相望,有著絕佳便利的地理位置,是台灣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十多年前,台北捷運頂溪站開通後,更為永和帶來大量居住人潮。而隱身在頂溪站後方僻靜小巷裏的小小書房,堪稱台灣經營得最有聲有色的獨立書店之一,也是喜愛閱讀的人不容錯過的一個重要聚會場所。

“過去逛書店,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現在逛書店,卻必須刻意為之。”

小小書房店主劉虹風這一席話說起來看似輕鬆,但其實隱含了諸多的無奈與感慨。過去的書店遍布街頭巷尾,素樸的招牌下總透露著知識的微光,然而此般好景早已不在;這十多年來,那些曾經支持著生活中閱讀平常事的傳統書店,大體走向兩種命運:倒閉或轉型文具店,這固然顯示出數量銳減的書店日漸凋零,但是我卻在小小書房裏看到了希望,它為我們攤開另一片風景,展現出另一種可能。

2006年成立的小小書房,在虹風的經營之下,致力從傳統定義下的“書店”掙脫出來,試圖以承載更多的知識與文化傳承為使命。一方麵小小書房透過橫向的集結,喂養獨立書店的閱讀社群,再從中區隔出小小書房的獨家特色;另一方麵,從書店通路端縱向延伸到圖書出版,形成圖書出版發行的一貫化作業,繁衍出更多、更強大的複合功能,進而擴大“書店”的意義。像小小書房這樣的書店,其功能與以往街頭巷尾的傳統書店截然不同,也更加難能可見。這也是為何現在逛書店,必須刻意為之的原因了。

人際的交流

過去曾經逛過好幾次小小書房,由於這裏專營當代文學、人文社會、史哲藝術類的書籍,或許閱讀品味接近,每每來到這裏就仿佛回到家中,逛起數十倍大的房間書櫃。書櫃的分類邏輯清晰可見,找書並不困難。但是一經虹風的提醒我才赫然發現,小小書房並沒有一般書店必備的書籍分類櫃標。

虹風說明刻意不設櫃標的用意,一來是營造出流動書架的感覺,定期做大幅度的分類更動,可以在小坪數的書店中為讀者製造驚喜,每次逛店都會有不同的感覺;二來希望藉此讓來店的讀者不要被原先的興趣所囿限,可以藉由閱覽書架逛到平常不會逛的分類。

那一反常態的沒有清楚分類指示,會不會造成某些讀者尋書的困擾呢?他認為,若是讀者真的找不到書,也可以直接問店員,這樣還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關於人際交流的設計,他還提到,一般商家的結帳櫃台都是高高的,產生距離感。他自豪表示,小小書房的櫃台是一張大書桌,目的就是希望放下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讓收銀的店員和讀者更親近。確實,正是人際之間互動的那份溫度感,才使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而難以被代換。

不隻是書店:分享與累積

虹風不甘隻是做一個被動在書店等候顧客的經營者,他結合過去在誠品網絡、《誠品好讀》、小區大學授課和台北書展策展等豐富的工作經驗,發揮超強的營銷企劃能力,把小小書房經營得“不隻是一間書店”。除了例行的文史社科讀書會、寫作繪畫課程和手工創意課程之外,還會不定期舉辦各式議題座談、紀錄片播映、書友會等分享活動。

例行的讀書會、課程等活動旨在累積知識,透過專業的導讀人和授課講師深耕求知若渴的讀者,虹風認為:“許多作家、許多思想家的名字如雷貫耳,但在現今高速、訊息竄流的現實生活,一般讀者往往沒有一個入門的管道,因此,往往是藉由讀書會的參與、討論,慢慢地建立讀者自己的閱讀花園。”因此這類活動多以“多次性”或“係列性”的教學和討論,為讀者累積豐富的專業知識;而議題座談、紀錄片觀影等意在分享經驗,透過與出版社、社會團體、非營利組織等單位的合作,舉辦各式聚談活動,分享交換彼此閱讀、觀影、社會議題等人生經驗。

書店盡管小,但還是可以有它遼闊的視野。虹風在意的不隻是個人的未來、不隻是書店的未來,他更關懷台灣的現狀與將來。因此在小小書房中持續累積的知識和分享的經驗,最終必將導向行動的實踐。在他多年來積極投入的社會運動中,尤其關注反核四的議題。近期他為了在眾聲紛雜的爭議聲中,回歸核四議題的本質麵貌:“台灣,要走到哪裏去,我們所選擇的未來能源是什麼”,並從這一提問出發,由小小書房主動發起一場核四說明會。這正是從關懷到實踐的最佳典範。

多元化經營

小小書房從社群經營的平台概念起步,進而立足小區、著眼本土,具有十足的獨立精神。他們一直致力於小區藝文活動的推廣,但直到2009年成立“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才有能力向政府申請補助案,陸續發行經營永和小區生活的《小小生活》,和推廣文學寫作的《小小寫字》兩份刊物。這兩份刊物的編輯和作者都是來自小小書房開辦的編采班與寫作課學員,以開辦許久的編采班為例,以往在教學上隻能從企劃一本雜誌開始,進而設定訪綱,後續就無法落實了;但是有了經費後,就能接續實際采訪、找美術設計、最後印製出版,從教學到實踐,小小書房貫徹了一套獨有的完整出版訓練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