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
作者:衛青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而在過去幾十年中,三駕馬車發力最多的是投資和出口。時至今日,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國際市場風險加劇,外貿出口難度加大,特別是2010年美國及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的故意刁難,處處扼住中國商品出口的脖子,致使出口這駕馬車優勢不斷減弱,在這種情勢之下,擴大內需便成了中國經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把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擺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擴大內需”這篇文章做好呢?
擴大內需要建立長效機製
“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製,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要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製,必須把三篇文章做好。
其一,建立收入向困難群體傾斜機製,使大家有錢消費。既然是消費,第一個首要條件就是大家口袋裏必須有錢;沒有錢,拿什麼消費?有些不明事理的學者總用一種“想當然”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說什麼現在中國老百姓手中如何如何有錢,他們這種說法缺乏對實際情況的了解,當今社會真正有錢、富得流油的人隻占少數,大部分老百姓手中並沒有多少餘錢剩米。有一項調查表明,目前城市下崗失業人數增多,困難群體範圍擴大。困難群體已由傳統的“三無人員”(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人)擴大到包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困難企業職工等在內的一個比較大的群體。“三無人員”占低保對象總數的比例,1997年為56%,2001年僅為9%,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占低保對象總數的比例上升到91%。像上述這些人員每天靠著微薄收入糊口度日,能保住不挨餓受凍就不錯了,哪裏還有錢加入到消費的行列中來呢。所以,未來政府首先就要建立在收入分配上向困難群體傾斜機製,通過提高最低收入標準,加快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機製建設等辦法,提高低收入群體的實際收入水平,使“讓老百姓口袋鼓起來”不隻是寫在領導們的報告中,而要真正落實在老百姓的身上。
其二,建立分配調節機製,使大家都來消費。要說中國人都不富,那也不對,改革開放確實使部分人富了起來,少數人甚至富得流油。但事情就是有如此“怪”,那些富得流油的群體往往處於消費邊緣,不熱衷消費。原因何在?因為他們的衣食住行不需要自己花錢去買,或是有單位配發,或是有他人贈送,或是由公家“養”著,他們的收入可以說基本不動。他們有了錢不是存入銀行,便是鎖入家裏的保險櫃內——靠他們去拉動消費,真的難於上青天。如今現存的分配機製往往使得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消費意願和購買力之間產生嚴重脫節,導致人均GDP的增加未能有效地轉化為真實消費。所以,未來政府要進一步發揮稅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調節作用——目前,我國所得稅、財產稅製度的建設還不完善,特別是針對高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調節能力相對薄弱。所以,在“十二五”期間,應該盡快完善相關法律體係,有效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促使全社會都來消費。
其三,建立民生保障機製,使大家放心消費。現在,中國老百姓之所以消費積極性不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民生保障機製不健全,老百姓有點餘錢剩米都要儲著存著,以備老之養、病之需,子女上學之用,天災人禍之急。所以,要喚起百姓千百萬,同消費,就需要政府的發展理念和管理體製發生變化。對於已經習慣於“監管者”身份的政府而言,在“十二五”期間,需要將更多的財政投入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加快推進醫療衛生、教育體係等保障性製度的改革;而對於住房、就業等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也需要積極實施改革;同時,政府還應該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以一個“服務者”的身份解除百姓的後顧之憂,讓百姓能夠安心消費。
擴大內需要把目光投向農村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的確,農村也是消費的廣闊天地。遺憾的是目前這個廣闊天地的消費遠沒有激活起來。我們先來讀一份資料吧:1998年—2001年農村市場銷售年平均增長8.3%,增速低於同期城市銷售增長1個百分點,較多的農村人口與較低的農村市場銷售份額極不相稱。到2001年底(近些年來變化不大),我國鄉村人口占全部的人口比重高達60%,而農村零售額僅占全部零售額的25.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農村人口所購買的商品僅占全部商品零售額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