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經滄桑的直隸總督署(1 / 2)

地理風物

作者:郭軍寧

河北保定是一座有著近800年曆史的曆史文化名城,在這座城市的中心地帶有一片古色古香、威嚴凝重的古建築群,它是目前國內惟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這座府衙是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縮影,它曆經了滄桑風雲的變幻,積澱了豐富的曆史內涵,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

地處京畿重地總督位高權重

直隸,直接隸屬也,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直隸總督署,原建築始於元代,清雍正八年(1730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後正式啟用。該署曆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8個皇帝,計有187年曆史,直到清帝遜位才廢止。在清代180年間,它始終是京師的碩大拱衛圈,尤其是光緒年間,轄區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為“關山帶河,聯絡表裏,控扼燕薊,四達之衝”。

由於直隸地處京畿,拱衛京師,稍有動亂,便會危及朝廷,所以清朝曆代的直隸總督多為朝廷信任、倚重的大臣,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被視為全國諸總督之首。直隸總督一般為正二品官員,凡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統管全省官吏任免、節製軍隊、訴訟審判、外交處理、題奏谘請、省例定製、歲計審核等軍民要政,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方方麵麵,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負責。

在清代自雍正至宣統8帝187年的曆史中,直隸總督署曆任總督共74人99任次,其中多為朝中重臣,著名的有修建蓮池書院、倍受雍正帝信賴的“模範督撫”李衛;有勤政廉潔的“一代廉吏”唐執玉;有興農治水、被列為“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觀承;更有清末名臣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李鴻章自同治九年繼曾國藩之後任直隸總督,先後任職達25年之久,是直隸總督中任職最長者。這一時期是李鴻章為官的鼎盛時期,也是直隸總督權力的極盛時期。

清代第一官衙建築肅穆森嚴

這座衙署嚴格按照清製修建,是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築群。整座建築坐北朝南,東西寬134.4米,南北縱深約224米,占地3萬多平方米,分東、中、西三路,由中路的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五進院落構成了一條南北中軸線。

大門前兩側那一對頭上有13團卷毛、象征一品大員地位的怒目圓瞪的石獅,似乎仍在向世人宣示著當年那不可一世的威嚴。

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位於1米多高的台基上。大門正中懸掛一個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6個大字,白底黑字,顯得莊嚴肅穆。兩側掛有一副黑底金字抱柱聯:北吞大漠,南亙黃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稱雄,西嶽東瀛一屏障;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後兩師生。這聯勾劃出了當年直隸署所管轄的北至蒙古大漠、南達九曲黃河的寬廣疆域和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還把直隸總督集內政外交、治吏統兵重權於一身的八麵威風無遮無掩地宣示於世人。

進了大門,視野非常開闊,院內古柏參天,四季長青。經過60多米的甬道,才能到達總督的大堂。大堂即正堂,是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各級地方衙門內均設。大堂正中屏風上有丹頂鶴、海潮與東升的旭日,這是一品文職大員的衙門象征。屏風之上高懸的“恪恭首牧”匾是雍正帝禦筆親書。廊柱上懸掛著醒目的楹聯,有皇帝賜給直隸總督的禦筆,也有曾國藩親題親書的一副楹聯: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