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堂正南沿甬道不遠處,有一座木質的四柱三頂戒石牌坊。牌坊南側刻有宋代黃庭堅手書“公生明”3個大字,北麵正對大堂刻有“爾奉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個字。“公生明”作為官場箴規,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體之本末。總督坐堂理事,即可看到這個牌坊,用來儆誡自己謙恭盡職、公正廉明。
大堂後邊是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取深思熟慮補其不足之意。這裏是總督接見外地官員和僚屬、複審民事案件、舉行一般禮儀活動的場所。二堂呈四合院形製,布局嚴謹,四周廡廊貫通。托檁、廊簷、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細,其木結構還留有宋、元風格。堂內懸有“政肅風清”匾額。
三堂又稱官邸,為總督的內宅,外人不得擅入。正房明間為過廳,東側屋為簽押房,是總督處理公務的地方;西側屋為書房,是總督讀書寫作、教育子女、休憩養性的地方。三堂的楹聯為唐執玉手書:“將勤補拙,以儉養廉。”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為官勤廉的寫照。因為唐執玉甚得雍正皇帝的賞識,這副楹聯曆屆總督都不曾更換。
三堂後麵是四堂,也稱上房,是總督及眷屬起居的地方。這裏官氣很淡,清靜幽雅,花木扶疏,生活氣息很濃。總督署的建築還有寅賓館、武成王廟、幕府院、東花廳、外簽押房、典吏廳、西花廳、辦事廳、旗纛廟、箭道、花園、胥吏房、夥房、庫房等,這些建築有的如今已不複存在。
近代風雲變幻與此休戚相關
直隸總督署承載了74位總督的是非功過,是直隸省興替發展和清朝興衰成敗的曆史見證。自雍正以後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如鎮壓農民起義、興農治水、察吏安民、外交事務、辦理洋務及推行新政等等,都與這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雍正年間,早期的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保定古蓮花池創辦了蓮池書院,又稱“直隸書院”。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辦書院熱情頗高,使之成為中國北方最高學府。蓮池書院作為當時直隸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先後存在175年之久,1908年停辦。
乾隆七年上任的方觀承,多次親自率員巡堤查防,探水勘險。北起潮白河、拒馬河、永定河,中經子牙河、大清河、滹沱河,南至漳河、黃河,處處留下他踏勘的足跡。他的治河功績不僅為直隸百姓所稱頌,而且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充分肯定。方觀承還重視農耕,為了推廣棉花種植技術,他根據棉花生產的流程,親自精筆繪製了一套《棉花圖冊》,把棉花生產需要把握的16個關鍵工序以16幅圖精心繪出,每幅圖都附以文字說明,並各配題七絕詩一首。適逢乾隆皇帝南巡路經保定,方觀承將棉花圖呈聖上禦覽。乾隆閱後不僅龍顏大悅,而且在每一幅圖上禦題七言絕句詩一首,於是便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鐫刻於青石上的《禦題棉花圖》。
1870年,李鴻章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1900年,英、法、德、意四國聯軍入侵保定,李鴻章在外地訓令“以禮相待”,侵略軍大肆燒殺搶掠。11月6日,以英少將蓋司禮為首的侵略軍將校端坐在總督署大堂正中,將直隸護理總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綁,在大堂跪審,並推出斬殺。這是在直隸總督署曆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審”,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