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廊
作者:封五昌
西安,是一座古城,曆史悠久,馳名中外,東西南北,大街小巷,隨手拈來一個地名,似乎都有一段誘人的故事,或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周立京,秦建都,漢定邦,隋大興,唐長安,朝代更替,灰飛煙滅。黃土雖厚,古跡可尋。前人給這座古城染上了層層神秘的色彩,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
若問西安城內最古老、最繁華、最長的街道是哪個?不少西安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東大街了。”今天,我們就到東大街上走一走,看看它的生命軌跡。
東大街的形成
東大街,西起鍾樓,東至長樂門(東門),因在鍾樓之東而得名。它是以鍾樓為中心輻射的四條大街中最長、也是最繁華的一條。東大街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這條大街的變遷過程,可以說是西安城市發展史的縮影。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文帝建造大興城時,這條街是通過新建的子城東城牆中門的大街,由於其位於皇城東牆南門景風門內外兩側,所以被命名為景風門街,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
唐朝末年,先是黃巢起事,後是軍閥連年混戰,長安城被焚掠破壞,滿目瘡痍。城大人稀的長安城不利於防守。為適應軍事上防守的需要,當時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對長安城進行改築。放棄了破敗不堪的外郭城和宮城,重修皇城,稱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長安城。新城東西兩側築萬年、長安兩個縣城,成為母子三城拱衛之形製,此街分為城內外兩段。縮建後的新城東門僅留了一個景風門,作為新城的東大門。城內至元代仍稱景風門街。
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把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第一次在曆史中出現。
隨後,明太祖將次子朱樉封為秦王,鎮守西安。同時下令在西安營建規模龐大的秦王府並擴建西安城,其中拆景風門東移1300米建東門,始統名東門大街。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東大街600年曆史。到了清朝順治年間,因明秦王府蕭牆改築滿城(供滿族人居住),此街被稱為順城街。
1911年10月22日,西安革命黨人最先響應武昌首義,滿城被戰火焚毀。革命領導人張鳳翽任陝西省大都督。他憑借官府的力量,利用拆毀滿城殘餘房屋的木料和拆除滿城南牆的磚,對東大街進行了較大整修。這次整修有兩大特點:一是仿照日本街市木結構房屋的樣式(因他早年曾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東大街兩邊修建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供出售或出租,有的是下店上庫或前店後家。這些樓房的高低尺寸和南北距離,都基本一致,各十字路口的屋角,都是傳統的中式飛簷。二是門麵每9間為一組,整齊劃一。每戶之間都有火簷牆(防止一家失火,殃及鄰家的一種高出屋簷的磚牆,即防火牆),沿著火簷牆,在各商戶之間屋簷下順勢搭出來形成的走廊,又起到了遮風擋雨的功效;同時,火簷牆的下方,每組房相隔處均砌有一圓頂形門洞,也讓各個商戶的走廊連成一體,便於顧客行走。最令人稱道的是,人們在這沿街凸出來的火簷牆壁上端修砌出各種上大下小、形狀各異的裝飾磚雕,其雕工精致,修飾華美,既有幽蘭綻放,也有祥雲飄浮,成為街頭一景。然而,讓人惋惜的是,隨著城市變遷和改造,這些火簷牆已蕩然無存。
1927年,東大街一度改名為中山大街,1953年複名為東大街。“文革”期間,東大街曾被稱為東風路,1975年,恢複原名。
老西安的東大街長度2150米,寬度幾達30米,是當時西安城內乃至西北地區最寬敞的街道。
鍾樓聳峙入雲
鍾樓,今天已成為西安的象征,登樓遠眺,古城風貌盡收眼底。近可見川流不息的車輛人群,別具風采的老式民居;南可見大雁塔、終南山峰。
作為西安的地標性建築,鍾樓坐落於西安城中心,是東、西、南、北4條大街的交彙處和分界線。但它始建時並不在此處。鍾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今西安市西大街北廣濟街口的迎祥觀。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才移建於現址。因樓上懸有鐵鍾(用以報時),故名鍾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