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NTEL高效服務英特爾
新聞背後
作者:金小鹿
數據中心的高效運營,累積幫助英特爾節省高達6.5億美元的成本——或者這就是英特爾IT 行業合作團隊總監 Chris Peters攜其IT@INTEL團隊去年獲得“英特爾成就獎”最直接的原因。
順應IT部門越來越融入企業業務決策過程的趨勢,IT@INTEL始終堅持把握重點,明確服務方向,平衡需求。
有效改造數據中心
“每個大公司的IT部門都需要應對很多的挑戰。”Chris Peters感歎道,“戰勝這些挑戰的經驗值得分享。”IT@INTEL的成功可歸因於精確定位困難,逐個擊破。
2012年,IT@INTEL將注意力集中於五個大勢:IT消費化、雲計算、安全、智能係統、社交計算。這些趨勢都離不開數據中心的支持,IT@INTEL隨之及時調整數據中心的運營策略。
IT@INTEL需要確定提供給用戶哪些服務,並評估提供這些服務的成本。英特爾的IT服務涉及公司運營的五個層麵:芯片設計、企業應用、工廠生產、辦公室應用和客戶服務。作為一個跨國公司,英特爾在全球多個地方均設有辦事機構。IT@INTEL在改造數據中心時要考慮哪些區域可變,並製定具體KPI。
“目前無法達到理想狀態,但我們在盡力縮小實際與理想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越來越小,IT@INTEL靠的是在三點上做到平衡:用戶期望得到的服務、基礎架構的最高使用率、實現服務和最高使用率的成本。根據經驗,IT@INTEL核算出提供不同類別服務的單價高低,這是控製成本的重要參考。
“在比較不同類別業務服務成本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Chris Peters饒有興致地介紹道。IT@INTEL發現,在企業應用裏,網絡成本和人力成本是兩個大頭,可從這兩個方麵入手降低成本,而在芯片設計時,服務器和設備這兩個部分是可以優化的。結合英特爾自身的特點,即芯片設計工作會占用數據中心60%的資源,IT@INTEL有的放矢,配置數據中心,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有目的性的服務器更新,用於芯片設計的服務器數量減少了40%,性能卻提高了5倍。”
在存儲領域,IT@INTEL最大化存儲設備的吞吐量,同時減少存儲設備的服務器。在網絡領域,通過網絡升級,減少網絡接口,降低了25%的成本。在設備領域,注重空氣流的管理,在提高數據中心密度、減少數據中心數量的同時,有效控製能耗。
推送雲服務
英特爾的私有雲建設始於2009年。Chris Peters比較了當時和現在的不同:“2009年,剛開始私有雲建設的時候,所有的服務器都要通過人工申請流程,目前虛擬化程度是72%。”
虛擬化程度穩步增加,IT@INTEL會為不同的應用提供不同的雲。伴隨著私有雲和公有雲的融合,效率會提高。根據Chris Peters的介紹,通過虛擬化,IT@INTEL已經節省了900萬美元的成本,而且預計每年都可節省600萬美元。“除了金錢上的節省還有時間上的節省。隨著虛擬化程度的提高,英特爾在業務流程自動化領域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最初部署時間是14天,現在是3個小時,下一步的目標是45分鍾。”“IT@INTEL會預測容量的增長,並把商業智能係統部署到雲環境中,了解每一個環節的容量。”
在英特爾,業務流程自動化的效果明顯——過去的做法是,如果員工需要服務器資源,他提出需求,接著會有人去核實這個需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IT部門為他提供服務器資源,這樣會花費很多時間。現在隻要他的上司批準,我們就會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務器資源。為什麼能這麼做?是因為IT@INTEL主動培訓員工,並使用商業智能係統,實時監控員工實際所用的資源和請求的資源有多大差別,並記錄下來。這些記錄會影響對應部門下一個周期的IT預算,如果前一個周期某部門申請了很多資源,但是使用率很低,就會導致下一個周期該部門的預算申請在審批時打折扣——“雙重保障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在為內部用戶提供雲服務時,IT@INTEL扮演“中介”的角色——為內部用戶提供透明的“聯合的雲”,此時,IT@INTEL在不同數據中心的雲資源池和外部公有的資源池之間切換,用戶感覺不到這種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