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01年,“伊特爾”被徹底踢出了局。馬卡羅夫如巴卡伊所言,能估清獨聯體天然氣行業的來龍去脈,卻未能及時正確評估普京權力集團在俄羅斯全麵掌權可能帶來的影響。隨著普京登上總統權座,“俄氣”管理層也麵臨著換血。2001年,普京心腹阿列克謝·米勒入主“俄氣”,首肯“伊特爾”成為“俄氣”夥伴的維亞希列姆去職。維亞切斯拉夫·舍列梅特和亞曆山大·普希金這兩位高管也遭同樣命運,被無奈的馬卡羅夫收留在“伊特爾”任職。
這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而早在1999年烏“石油天然氣公司”就控製了85%的天然氣進口。庫奇馬成立這家公司時是希望該公司可以像“俄氣”一樣從整體上統領烏克蘭的天然氣工業,直接同“俄氣”對接。值得一提的是,烏“石油天然氣公司”首任總裁恰是被馬卡羅夫斷了財路的伊戈爾·巴卡伊。這成了巴卡伊一次漂亮的“複仇”。
隨著這家大國企的出現,烏天然氣進口局麵似乎在朝著擺脫中間商的方向發展。但是,隨後的戲碼卻並未如此發展。
季莫申科匆匆而過
在轉向下一位大中間商菲爾塔什之前,值得將與馬卡羅夫同時代的一位中間商單拿出來講講,那便是後來著名的女政客季莫申科。
正如上文所言,那位隻做了一年多總理的拉紮連科下密令不讓烏企業向“伊特爾”繳納氣款。其動機很簡單,他在天然氣進口方麵有自己想扶植的人選——時任烏克蘭“統一能源體係”公司的負責人季莫申科。
這位女強人老早就用自己的能力征服了拉紮連科,後者讓她成為了自己經營的政商集團中的核心心腹。而拉紮連科的眼睛當然會盯著烏克蘭最賺錢的買賣——天然氣進口。季莫申科作為拉紮連科集團中天然氣進口領域的主將,自然會得到拉紮連科的力推。
當時,除“俄氣”從土庫曼斯坦轉運的天然氣,他們每年還直接向烏方供應500億立方米天然氣,其中一部分用來衝抵“俄氣”通過烏克蘭對歐出口天然氣的運輸費。在拉紮連科的主導下,包括季莫申科的“統一能源體係”公司、“伊特爾”公司在內的四家公司共同瓜分了這500億立方米,其中季莫申科獨得250億立方米。
拉紮連科顯然想把季莫申科扶持成又一位大中間商。但是他這個總理也隻做了1年多。當拉紮連科狼狽地從總理職位上跌落,季莫申科的公司不但立即失去了進口天然氣的那250億立方米“大餅”,還立即遭遇司法調查。其“統一能源體係”公司最終在政敵們的圍剿之下倒閉。1996-1997年,她還是烏克蘭數得著的大富豪之一。但經曆了1997-1999年的剝奪,她連《福布斯》烏克蘭富豪榜前100位都進不去了。
其實,季莫申科在烏天然氣進口史上更多的隻是一位過客。但盡管時間過短,這短短的進口業務還是為其帶來了麻煩。由於這筆交易同樣是易貨貿易,季莫申科必須用商品或服務的方式來衝抵氣款。當時“統一能源體係”公司向俄國防部供應了一批建築材料,用來衝抵氣款。但是,當季莫申科多年後通過“橙色革命”成為總理,這筆交易反倒成為其政敵和俄方對其進行反擊的把柄。他們指責季莫申科在這筆交易中擅自提價謀取不正當利益。
其實,了解了從巴卡伊到馬卡羅夫的易貨貿易,這種所謂提價是廣泛存在的。此中並非肯定這一做法,隻是強調用這種方式指控季莫申科,裏麵大有選擇性執法嫌疑。
菲爾塔什的崛起
謝爾蓋·米勒入主“俄氣”時公開宣布拒絕“伊特爾”作為中間商來提供轉賣服務,“我們完全可以以同樣的條件向烏方供氣,根本用不著通過‘伊特爾’”。但盡管如此,“俄氣”還是跟“伊特爾”談了下一步合作的事宜。隻不過,馬卡羅夫對“俄氣”提出的33%分成條件難以接受,“低於42%的分成都會讓我非常困難”。最終談判破裂,“俄氣”內部人士認為,馬卡羅夫太短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