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烏克蘭的天然氣中間商們(1 / 3)

烏克蘭的天然氣中間商們

史話

作者:方亮

俄烏雙方早就沒有了使用天然氣中間商的必要,但是這一機製卻持續了多年。這群國家寡頭是烏克蘭真正的權力內閣。

烏克蘭的動蕩時局有著看不見盡頭的裂痕。隨著波羅申科的勝選,這個東歐悲情國度迎來新的治國理政者。但此君與烏克蘭那位前任美女總理季莫申科一樣,同樣出道於(或得益於)天然氣中間商群體。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烏克蘭毫無征兆的獲得獨立地位以來,巴卡伊、馬卡羅夫、季莫申科、菲爾塔什等讓烏克蘭的天然氣中間業務完成了多次代際轉換。如今,作為盟友的波羅申科問鼎烏克蘭權力桂冠,深陷奧地利大獄的菲爾塔什也極有可能回國重掌這份肥缺。他會成為烏克蘭最後一位天然氣中間商嗎?

本文為《烏克蘭的天然氣中間商們》下篇。以此文所提供的視角看待這烏國亂世,可知其時局之痛症與沉珂。

馬卡羅夫的出局

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馬卡羅夫除了同“俄氣”的兩位高管分享了自己“伊特爾”公司的股份,還千方百計地同土庫曼斯坦方麵密切關係。他每次去和時任土庫曼斯坦總統的尼亞佐夫見麵,都會給他帶去軍刀、貴重裝飾品、貴金屬雕像等一些昂貴禮物。此外,他還讓在土官僚係統中影響巨大的副總統瓦列裏·奧特切爾佐夫成為自己的生意夥伴。

1995年11月,“俄氣”同土庫曼斯坦政府簽署協議,成立了“土俄天然氣”公司。該公司將以42美元每千立方米的價格從土方購買天然氣,“伊特爾”負責該交易的供應和結算,隨後由它將天然氣賣至烏克蘭。此舉讓“俄氣”插足至烏土天然氣貿易中,開始扮演轉賣商的角色。隻不過,轉賣工作的具體執行由“伊特爾”聯手“俄土天然氣”負責。這使得“俄氣”得以用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來滿足烏克蘭的天然氣需求,從而讓自己有更多的天然氣用來出口至歐洲換取外彙,而自己轉賣者的角色可以保證天然氣過境烏克蘭時的安全並且不被“截留”。

此間一個關鍵點是,“伊特爾”取得了“土俄天然氣”公司5%的股份。從中益發可見“伊特爾”的穩固地位。

顯然,俄土烏三方的這一合作模式將三國利益捆綁在一起,成為一種穩定架構。馬卡羅夫在這裏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

可惜,該模式也隻持續了2年。2年間,馬卡羅夫也成為烏數得上的富豪,可沒曾想,這看似穩固的模式也遭遇了變局。

1997年,土庫曼斯坦方麵突然以不滿現有結算方式為理由終止向“土俄天然氣”公司供氣。當時,“伊特爾”公司還用各種貨物向土庫曼斯坦支付氣款,但貨物價格總會達到其市場價的2-3倍,這開始讓土方不滿。根據2001年《共青團真理報》的報道,尼亞佐夫當時親口對“俄氣”掌舵人維亞希列姆表達了對馬卡羅夫的不滿。1997年,烏從土方僅進口了27億立方米天然氣,但1998年該數字則為零。

維亞希列姆的“俄氣”為此隻能從俄其他地區“找氣”,將其輸送至烏,彌補虧空。1997、1998、1999三年,烏通過這種方式分別獲得109、229、232億立方米天然氣。

幾乎在同一時間,“伊特爾”在烏國內也遇到問題。在時任總理的巴維爾·拉紮連科的密令下,烏眾多企業開始大規模拖欠氣款。從1994-1998年,“伊特爾”公司一共被拖欠了15億美元。

顯然,馬卡羅夫在風光了2年後也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一位熟知伊戈爾·馬卡羅夫的友人評價道:“伊戈爾以為他在烏克蘭進口天然氣事業中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但是他失算了。”

繼1997年遭到土庫曼斯坦方麵及烏國內的雙重夾擊後,1998年時任總統的庫奇馬簽署命令成立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則又是對馬卡羅夫的更大的打擊。因為,庫奇馬成立這一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規範烏克蘭的天然氣進口,避免頻現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