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龍:我經曆的中石化煤化工曆程
記述
作者:劉文龍
煤化工從波瀾不驚到投資熱點,折射出經濟周期無可預測的曲線。劉文龍所指的細節,依然考驗著大企業的長線戰略布局。
劉文龍曾任中石化總經濟師,他亦屬於中石化內部最早看到煤化工發展前景的一批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就建議中石化以煤炭替代石油發展化工,整個中石化與煤結緣的曆程,他均全程參與。
傅成玉執掌中石化之後,加速煤化工發展曆程。回顧過往,在劉文龍看來,中石化本可以更早布局煤化工,他曾多次撰寫報告,建議中石化決策層發展煤化工,但最終結果卻是不了了之。想起這些,劉文龍不勝惋惜。
中石化與煤化工結緣要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1994年油價並軌,油價三次上漲,用石腦油作原料生產化肥難以為繼,於是使用廉價煤炭作為替代原料進入中石化的視野。
當時我就擔任中石化的總經濟師,中石化下屬項目成本經營效益管理是我的職責範圍。油價並軌後,我就在關注化肥生產的替代原料問題,當時國家也看到這一狀況,在中石化之外,也有機構在探討研究這一問題。
中石化為解決化肥的原料問題進行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研究。油價並軌後,中石化下屬計劃部、生產部、規劃研究院花費一年時間研究化肥的替代原料,最終形成了一份報告,其中也涉及采用煤炭作為原料,但並不很深入。
1995年,時任中石化總經理的盛華仁再次將“研究解決化肥的原料問題”交給我,由我牽頭進行研究。也是從此時開始,我對煤化工的認識逐漸深入。從一開始將煤炭看做化工原料,來解決具體項目效益問題,到後來逐漸認識到煤化工作為一個產業,對煉油化工具有替代價值。
在中石化任職期間,基於我的職責,我一直努力建議中石化發展煤化工。但可惜的是,中石化錯過一些很好的合作機會,也失去了更早進入煤化工產業的時間節點。從中石化退休之後,我接受惠生控股聘任,擔任顧問職位,也是想借助這家企業,繼續在實踐中驗證自己對煤化工的設想。
中谘公司的報告
在油價並軌之前,國家就已看到其可能對化肥產生經濟性的影響。1994年3月,國家經貿委即委托中國國際工程谘詢公司承擔“以煤代油為原料改造大型合成氨生產裝置的可行性”專題研究任務。
1994年6月下旬,中國國際谘詢公司派出4名專家先後到湖北化肥廠、金陵石化公司化肥廠、廣州石化總廠和上海吳涇化工廠實地調研,對輕油型廠的原料路線改造行程形成了可行性調研報告。到了8月13日,中國國際谘詢公司召開會議,邀請國家計委投資司、化工部、煤炭部等部門參加,我代表中石化總公司也參加了會議。會議主要目的即是討論專家組的“輕油型廠原料路線改造調研報告”。
這份報告指出,以水煤漿代替石腦油的原料路線改造方案技術是可靠的,經濟上是可行的。國內八十年代已經引進了德士古水煤漿加壓氣化工藝軟件包和關鍵設備,並在魯南化肥廠建成投產。當時在建的還有渭南三十萬噸氨廠和上海三聯供裝置,也采用德士古水煤漿技術合成原料氣。盡管裝置改造投資比較高,固定資產投資增大,但由於生產費用低於油原料生產費用,經濟效益還是可行的。
對於中石化下屬的六家輕油型化肥廠,這份報告也提供了具體的改造建議。該報告建議,應先期在南京和湖南的化肥廠進行改造,這兩家企業已經做了前期調研,具有增加煤氣化等裝置的場地,有鐵路或水路運輸條件,方便輸入煤炭,周圍也有電站可以依托。
而安徽和廣東化肥廠可以根據總廠煉油生產能力發展,利用增加的煉廠氣資源頂替部分石腦油。湖北化肥廠由於地理位置,改造場地和交通運輸都很困難,湖北又缺乏煤炭資源,采用煤代替石腦油改造方案難度較大。
國家計委、經貿委、國際谘詢公司都十分重視和支持輕油型化肥企業原料改造工作,對資金籌集也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由於改造現有的石腦油型合成氨裝置需要大量投資,經估算需12億元。中谘公司建議由國家、企業、石化總公司三家分擔。其中國家出資6.5億,包括3.5億農貸、2億技改貸、1億節能貸,和3900萬美元外彙。化肥企業和石化總公司各出資1億元。
我把會議內容做了紀要,並轉呈送給了盛華仁總經理和李毅中常務副總經理,我建議總公司抓緊做好前期工作,盡早上報項目建議書。
化肥改造方案遭否
中谘公司進行專題研究的同時,中石化也開始自己的內部調研。1994年5月油價並軌前後,計劃部、生產部、規劃研究院開始研究石腦油的替代原料,考察的替代原料包括重油、天然氣、煉廠氣等,也包括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