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文龍:我經曆的中石化煤化工曆程(2 / 3)

李毅中是煉廠氣路線的支持者。1994年年底的時候,他就批示“要充分發揮油化一體化的優勢,抓緊安慶(安徽化肥廠)油改氣的改造,取得經驗後可在同類廠推廣。”對於中谘公司推薦的水煤漿路線,他要求我牽頭組織到魯南、渭河、上海等處對水煤漿工藝調研,進一步論證是否可行。

1995年初,盛華仁又再次和我說起這件事。但此前他們已經考察過這幾個地方的化工廠。我決定組織團隊到美國去考察,因為先進的技術控製在美國手裏。我把計劃部、生產部、規劃研究院、科技部還有下麵的化肥企業重新組織起來,一般一個部門出一個代表,最終組織了一個十人左右的團隊。

1995年的4月份,我們一行人踏上了美國的國土。我們的第一站是美國北達科他州,這裏有一個采用魯奇爐技術的化工廠。然後我們到田納西州,這裏有一個名為伊斯曼的化工廠,采用的是德士古公司的水煤漿爐。此後我們還實地考察了德士古公司紐約總部和位於洛杉磯的研發中心。整個行程一共持續兩個禮拜。

回來之後,我們撰寫了報告,詳細比較了魯奇爐技術與德士古爐技術,最後建議采用德士古水煤漿爐,當時我們研究確定引進三套裝置,在中石化下屬南京、湖南、湖北三個化肥廠使用。

我們編製了一個改造的科研報告上報。這個報告通過了中谘公司的評估,國家計委也通過了,包括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整個項目前期都弄完了。但是沒想到,項目改造報告卡在了總理辦公會上。

那時已經是1997年,李鵬總理主持辦公會議,討論中石化的化肥改造項目。當時的一個背景是,渭河的大化肥項目引進德士古爐,但由於技術、煤質等種種原因,項目建成一兩年了,還不能平穩運行。所以李鵬就問,“這個技術到底怎麼樣?”他又問參會的人,有沒有去過渭河項目。當時計委、經貿委一些代表在場,但他們都沒去過渭河項目,所以在這次會議上,中石化的化肥改造項目就沒有通過。

上市契機

總理辦公會否掉之後,中石化化肥改造項目就告一段落,以石腦油製化肥的化工廠隻能繼續虧損。這樣過了兩年,中石化開始準備上市。持續虧損的化肥廠成為了拖累。當時有幾種考慮,一是剝離,把包袱扔給地方,這不可能。二是關閉,但農業又需要,也不可能。於是改造又重新提上了日程。

到了2000年,中石化在上市的過程中,又開始推動化肥廠的改造工作。當時我兼任企劃部主任,我們的意見是采用殼牌公司的粉煤加壓氣化技術,殼牌公司也是中石化IPO戰略合作夥伴。

最後的結果是我們一共引進了5套裝置,其中三套是殼牌公司的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剩餘兩套是水煤漿氣化技術。湖南化工廠由中石化和殼牌公司合資,各占50%股份。安徽和湖北則由中石化獨資改造。南京和齊魯化工廠采用了水煤漿氣化技術。原來的廣東化肥廠那時候已經關停了。

這樣2001年前後,我們就引進了這五套裝置,將化肥製造原料改成煤炭。到2004年左右,基本都建成了。德士古公司水煤漿氣化技術,因為在國內已經引進一段時間,具有一定的經驗,所以項目改造運行比較順利,而殼牌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因為缺少生產經驗,建成運行又摸索了兩三年時間,但現在運行比較好了。

煤製氫的教訓

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是我的一大遺憾。這個項目前後曆經十幾年時間,我是親身參與者。這個世界級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建成即虧損,到現在累計虧損估計已經有50億元了。

這裏麵的關鍵是POX裝置原料問題。POX裝置為整個煉化項目提供氫原料、蒸汽和發電。福建煉化采用的是瀝青和燃油來生產氫氣。但早在2004年,當時油價上漲,對項目的可行性產生影響,我就提出用煤來代替瀝青、燃油。我算了一筆賬,當時油價按40美元一桶,煤價按300元一噸,粗略估計成本差距在10億元左右。

但是因為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是和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合資。埃克森美孚沒有這個技術,也比較保守。中石化內部,包括福建煉化和總部一些人也反對,他們對煤炭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使用煤就會造成汙染,造成大量粉塵。

到了2006年,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到了最關鍵的決策時刻。我又寫報告給曹湘洪、王天普和陳同海。當時曹湘洪是中石化總工程師,王天普任總經理,陳同海是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