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文龍:我經曆的中石化煤化工曆程(3 / 3)

我在報告中提出,按照現行的設計POX裝置,比水煤漿製氫和循環流化床鍋爐發氣和福建省外供電方案相比,生產成本每年要高8-10億元,建設總投資要高出50%左右,即多花20億投資。

這個項目一開始的可研報告是以煤為燃料的。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經深入討論而基礎改為瀝青和重油為原料。我覺得POX裝置的原料選擇方案,是涉及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的效益攸關。隻要油價降到30美元/桶一下,用重油和瀝青作為製氫和動力燃料是可以考慮的,但其效益也是低於用煤的效益的。

曹湘洪同意我的觀點,他也認同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中POX裝置用煤代替重油和瀝青,在高油價下是合理的。但是他也提出了問題,如改用煤為POX裝置原料,需要大調整,會影響到項目工期。他提出了三個解決路線:一是縮小POX裝置的規模,隻生產氫氣,發電供汽另行解決,以後啟用水煤漿製氫替代瀝青;二是按現方案實施,以後進行用水煤漿替代瀝青的改造;三是按照我的意見進行改造。

王天普也同意我的意見,認為用煤代油效益好。但原方案技術引進的關鍵設備已經定貨,整個工程已全部開工,再做這麼大的調整,對建設周期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同意曹湘洪的第一種方案,在生產中調整結構。

最終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采用了IGCC汽電聯產裝置,每年消耗瀝青和重油近90萬噸,把效益都燒掉了,自建成投產以來一直虧損。因為這個項目我前後都參與,對最終出現這樣的情況我也十分遺憾。

錯失的合作機會

中石化從一開始,包括我自己也是,發展煤化工是基於具體項目的效益壓力。但從2004年開始,我開始思考煤化工對煉油化工的替代可能性。因為煤炭氣化生產一氧化碳和氫氣已經成熟,以合成氣再生產化工產品就很常規了。

2005年的時候,神華已經準備開始在包頭建設煤製烯烴項目。我去他們項目實地考察了一下,和他們董事長陳必亭聊了一個多小時,神華也很希望和中石化合作。因為神華有煤炭資源,而中石化有工程、有技術、有管理。

回來之後,我就寫了一個報告,建議中石化與神華進行合作,把煤化工作為一個戰略產業來發展。報告提交給陳同海,他在報告上劃了一個圈,表示已閱,然後就不了了之。

2006年的時候,清華大學熱能工程係開發的清華爐就在山西豐喜成功運行,2007年又通過了國家72小時連續運行考核。因為氣化是煤化工的核心部分,我希望可以和清華大學進行合作。當時我的建議是,中石化和清華大學成立一個合資公司,用清華大學的技術,去發展煤化工,不局限在中石化內部。

為這個事情,我還組織過會議,對清華大學的技術專門進行報告,由部門撰寫報告,呈交給中石化的領導層,但是沒有引起重視,最後也不了了之。

現在回看起來,中石化在2005年錯失掉和神華的合作機會非常可惜。如果那時候就開始發展煤化工,現在項目都投產盈利了。去年神華包頭煤製烯烴項目盈利13億,而中石化去年整個化工部門,5000多萬噸化工產品,盈利才6個億。

而且現在,各家公司在化工方麵的工程、技術、管理水平也顯著提升了,中石化自身的優勢也不那麼明顯了。

現在中石化提出要轉化1億噸煤炭,資源是一個問題。現在主要和安徽淮北煤礦、河南煤礦以及貴州當地煤礦,以及在鄂爾多斯和中煤合作。這些資源與神華相比,質量要相差許多。比如在貴州,多數是小礦,這些對做煤化工都有影響。

2011年國慶前期,傅成玉履新中石化不久,邀請老同誌座談,我第一個發言,講了二十多分鍾,一是建議中石化要大力發展煤化工,還有就是福建煉化的改造問題。

2012年初,我又把自己的思路整理了下,撰寫了一份報告寄給王天普總經理和傅成玉董事長。我提出了三個方麵的煤化工思路,一是在內地產煤區煤製烯烴和用海外資源生產甲醇運回國內沿海企業生產烯烴;二是利用中石化已有的研發成果進行煤間接法製油;三是煉廠氫源采用煤基製氫,同時考慮用煤生產乙醇,以及研發煤氣化製乙二醇等。

我提出從這三個方麵統籌規劃,到2020年中石化可爭取實現用1億噸煤替代3000多萬噸輕油發展石化,相當於替代了4000多萬噸原油。

現在中石化發展煤化工的力度很大,也提出了轉化1億噸煤的規劃。但是想到中石化本可以在煤化工方麵布局更早,以及那些錯失掉的機會,我還是忍不住會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