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什麼(1 / 1)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什麼

熱點閱讀

作者:王石

適應訓練結束了。

希夏邦馬的前進營地位於海拔5630米,在野博康嘉勒冰川的末端。沒有太多植被,野生動物卻不少,野兔、野鴿子、烏鴉、雪雞經常在我們帳篷邊上轉悠,也不太怕人。

因為可以用犛牛運送補給,麵積超過100平方米的希夏邦馬前進營地比珠峰條件好很多,物資頗豐富,帳篷內有折疊的桌椅,還有發電機可以全天供電。飲用水是從旁邊的小山坡上背來的,路不太遠,但每天要背上十桶,是比較辛苦的。

經常下雪,有時候早上醒來,營地已經是白茫茫一片。晚上最低氣溫也就零下十幾攝氏度——9月份的山南,在這個海拔上,這個天氣算是很舒適的了。

營地裏一人一頂帳篷,很愜意,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盤。

餐廳也是活動中心,一些隊友喜歡打牌,主要是四個人的拱豬,輸了就鑽桌子。

登山隊員在山裏都吃些什麼呢?這次攀登希夏邦馬峰,飲食供應方麵分三段:大本營、前進營地、衝頂(一號營地到三號營地),這三段的食物配給是不一樣的。

大本營的生活條件非常好。飲食方麵,正餐三菜一湯,甚至可以吃到西餐和火鍋。大部隊向前進營地開拔之後,後勤也隨之跟上。但再向上就沒這麼優裕了,一號營地到三號營地屬於高山營地,廚師和大量的裝備都上不去,配給的是高山食品,比如壓縮蔬菜、維生素、巧克力、果凍、蘋果和梨等,它們的特點是高能量,而且運送比較方便。

在山裏,空氣稀薄,高山反應令人無法入睡,甚至沒法洗臉刷牙洗澡。每天吃的都是同一種飯菜,有時還沒有熱飯熱菜可吃,物質條件艱苦,更不用說隨時要麵對危險環境了。這樣的日子有的時候讓人感覺乏味至極,痛苦不堪,忍不住要罵自己。可爬著爬著,還沒登頂,又開始想下一次該登哪座山了……現代文明提供給城市人太多的生活享受和方便,以至於我們熟視無睹,已經不懂得珍惜。在山上待一段時間,沒有自來水,沒有抽水馬桶,沒有熱水器,沒有電燈電話,甚至連空氣裏氧氣含量都是不足的。再返回城市,看到一切都是新鮮、可愛、可親的。這種體會讓我重新審視、珍惜自己長期忽略的許多東西,喚起我對現代文明生活的熱愛,也學會對周遭的事和人更加寬容。

儉樸的生活方式對環境更加有利,包括飲食上的儉樸。吃素原來是教徒或修行者提倡的生活方式,並因此排斥肉食,將之視同殺生。但在今天,吃素被賦予了環保的意義:美國的一個肉食者每年比素食者多產生1.5噸的二氧化碳,因為肉畜會排泄大量的甲烷和氨氣,同時肉類食品生產過程中消耗石化燃料,也排放了溫室氣體。吃素竟與使用再生能源一樣,成為遏止地球變暖的重大行動!

幾百萬年時間裏,人類大多數時候處於供應短缺狀態,工業社會甚至後工業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卻是供應過剩。登山過程中,我們卻又要麵對物資短缺,就連空氣都是短缺的,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而不是其他。

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多看法會變得簡單:比如說一兩個月沒洗澡了,你覺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什麼呢?是洗個熱水澡。在深圳等南方城市,大多數人天天洗澡,不會覺得洗澡有什麼親切感。但隻要一個星期不能洗澡,你一定會覺得:哎喲,洗個熱水淋浴真是太美妙了!美妙來自何處?

——來自供應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