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劇何以成了全民笑柄?
卷首
作者:劉海洋
八年抗戰,一場中華民族曆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慘烈與悲壯的反侵略戰爭,正在通過我們的電視熒屏,為壓力山大的中國人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各種惡俗的笑料與段子,而且,似乎還將升級為全球笑話。
時下,吐槽抗日劇已成全民風尚。一張“手撕鬼子”的照片在網上瘋傳,血光四濺如天女散花;一個26歲的“橫漂”史中鵬突然成了網絡紅人,因為他以“越猥瑣越好”的絕招扮演日本兵,一天在不同劇組成功地死了8次。有好事者根據電視劇中我軍消滅日軍的比例,測算出橫店一年能“殺死”七億鬼子,連起來可繞地球兩圈,所以稱其為“最大的抗日根據地”。一向嚴肅的《南方周末》最近也刊出了《抗日這門生意》的長篇報道,梳理抗日劇紅火的來龍去脈;連海峽對岸的台胞也著了急,《旺報》2月26日發文批評:娛樂化的抗戰劇是對曆史的不尊重,更是對先烈們的大不敬。
“什麼是中國電視劇的現狀?去橫店一看,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著名編劇高滿堂如是說。為什麼戰場那麼多,八路那麼忙,這首先與我們目前的電視劇管理方式大有關係。記得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老師就把“題材決定論”列為“文革”遺毒加以批判,但在我們這裏:不能拍的題材永遠比能拍的要多得多。比如說:反腐不能拍,“文革”不能拍,鬼片不能拍,警匪劇限製,古裝劇限製;在戰爭劇領域,抗美援朝不能碰,對越反擊不讓碰;國共對打,拍多了也不利於統戰,所以投資商和創作者的一致結論是:隻有打鬼子最安全。
抗日劇真的就最安全嗎?那也不一定。這裏邊還有無數的明規則與潛規則:比如說不能表現國民黨軍隊的正麵抗戰,不能展示日本兵的軍事素質,必須體現共產黨領導抗日,等等。否則,輕則折騰你,重則斃了你,數千萬的投資就可能打了水漂,傷不起啊輸不起。我常常感慨的是:在管理者劃定的如此狹窄而凶險的夾縫裏,我們的創作者竟然還能編造出數以千計、花樣翻新的抗戰劇,其智商與想象力實在不能不令人歎服。
拍得多,架不住有人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觀眾也好這一口,因為“打鬼子過癮”!新派抗日劇《永不磨滅的番號》和《抗日奇俠》等在多省市都勇奪收視冠軍,賺得盆滿缽滿。這些作品的創作秘籍是:在確保政治正確的前提下,怎麼過癮怎麼來。於是,戰爭被遊戲化、娛樂化,日本人被弱智化、畜生化。什麼手榴彈打飛機、一個農民秒殺數百日軍等,無奇不有;而鬼子都是見女人就奸,見百姓就殺,智商低下,無惡不作。總之,真的不行假的來,正著不行邪著來,投資者求一個落袋為安,創作者為了保住飯碗,而公眾則在這種自欺欺人的勝利中享受著意淫的快樂,最終皆大歡喜,樂此不疲。
因此,抗日劇的火爆並不是一樁簡單的娛樂生意,它是現行的文化管控體製下的蛋,是政治、資本和民族主義的共謀,是文化導向、商業投機與愚民教育結合的怪胎,有點荒誕,相當扯淡。可悲的是:這樣的奇葩劇並非個案,劇評人李星文曾總結說:“電視劇產業發展到今天,高收視劇形成了四大流派:雷、虐、神、風。雷派霸王闖王分不清,張飛當了嶽飛的兵,專以挑戰常識為賣點;虐派以畸情畸戀畸零畸殘為賣點,把觀眾的心撕巴了算;神派以意淫和架空見長,不見曆史不見現實不見真實人性;風派以山寨和跟風見長,誰牛逼傍誰,誰掙錢複製誰”。抗日劇不過是其中的極品而已。
抗日劇成了全民笑柄,揭示了現今似乎一片繁榮的影視市場下潛藏的深重危機,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中國影視工作者的恥辱。同時它也說明:文化體製的改革也到了深水區,不徹底解放思想,改變管理方式,這樣的笑話還會批量出現,所謂的文化振興終究也隻是一句空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