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民吐槽“抗戰劇”(1 / 1)

全民吐槽“抗戰劇”

圈內

抗戰劇日前成為全民“吐槽”熱點。2012年全國200多部上星頻道黃金檔電視劇中,抗戰劇及諜戰劇超過70部,橫店一年內有近50個劇組在“打鬼子”,龍套“日本兵”一天要“死”8次。而這些五花八門的抗戰劇又遍布雷點,比如《箭在弦上》用祖傳神箭幾十秒內殺死二三十個鬼子,《抗戰奇俠》表現“英雄”手撕鬼子等。抗戰劇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值得反思!

@南方周末:

在成為“抗日根據地”之前,橫店轉戰涉案、古裝、諜戰等多個戰場,而政策安全最終成了資本追逐抗戰劇的首要因素。2009年,導演徐紀周曾在自己的第一部抗日劇《殺虎口》中,嚐試還原更真實的曆史,比如適當展現日軍的軍事素質以及當時中國國民性的懦弱。結果他接到八十餘條修改意見,理由是:“可以強調日軍的殘酷凶狠,不能展現日軍的軍事素質。”

@劉小楓(鳳凰傳奇影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每年電視台交易會上,一線衛視會高價搶走最優質的劇,導致二線以下的衛視沒有好的作品可競爭。於是,收購價不高、老百姓又喜歡的抗戰劇就成了首選。這樣的信息反饋給製作方,大家當然要搶做抗戰劇,那出現什麼稀奇古怪的橋段也都不奇怪了。

@人民日報:

抗戰劇所要求的曆史真實、現實主義所具有的審美追求是這類劇目的根基,過度的傳奇化、浪漫化與遊戲化的創作傾向,降低了抗戰題材電視劇應有的精神品質與藝術格調。“武俠化、偶像化、鬼子臉譜化”的實質是消費主義文化邏輯影響和侵襲的結果,是商業和利益至上的結果。但是,如果連關乎民族存亡、涉於國運興衰的曆史篇目,都可以無所顧忌地信筆塗鴉,都能夠沒有依據地隨意改寫,不僅是對文化創作的褻瀆,更將對下一代國民的曆史觀產生莫大的負麵影響。

@隆曉輝(江蘇中天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管理部門應建立科學的內容審查製度和預警製度,通過嚴格的內容把關過濾掉狗血電視劇,不能因為一兩部不好的作品就對一類題材“草木皆兵”。最重要的是通過預警機製把數據及時反饋給製作單位,避免等到播出時發現紮堆、跟風,然後簡單地通過題材設限進行控製。

@潘之琳(演員,在抗戰劇《箭在弦上》中飾演徐二航):

現在大家都是像等著看笑話似的看這部劇,但如果看過全篇,就會感受到這部劇並不是嘩眾取寵。當時角色的情緒也很合理,她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和蹂躪,激發出對敵人的極度仇恨。這場戲拍了三天,我一邊要注意武打動作,一邊要表現角色心理。當時提褲子的戲是替身演的,我也並不清楚後期會剪輯成什麼樣子。這是我第一次拍抗日劇、第一次拍武打戲,經驗不足,這是我需要反省的,這也提醒我以後在劇本選擇上會加強深度的認知、同時要注重製作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