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產生的原因(1 / 2)

淺議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產生的原因

經濟研究

作者:曲誌峰

【摘要】國有商業銀行目前存在的風險既是一種製度性風險,它由轉軌時期特有的雙重製經濟結構所決定;同時又有一般的市場風險和金融市場發展初期的傳統風險。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 經營風險

國有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成因是非常複雜的,它是經濟轉軌過程中諸多矛盾交叉碰撞的綜合反映,既有曆史原因,又有客觀原因。但是基於我國經濟轉軌的特殊背景,筆者認為,國有商業銀行目前存在的風險既是一種製度性風險,它由轉軌時期特有的雙重製經濟結構所決定;同時又有一般的市場風險和金融市場發展初期的傳統風險。具體如下:

一、製度變遷的深層影響

就銀行活動的範圍和對象來看,銀行風險與經濟增長方式、財政體製、企業融資體製、社會保障體製、國有資產管理體製等緊密相關。這些體製是否健全、合理,對銀行風險影響很大。

1、粗放型經濟增長戰略和僵化的財政體製造成財政銀行關係扭曲;

2、市場融資機製的發展滯後與不健全,擴大了銀行信用風險;

3、社會保障製度不合理使銀行風險無法轉移;

4、國有資產管理體製不規範造成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失。

二、企業製度與行為的負麵效應

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單位,與商業銀行具有密切的信用往來關係,銀行提供的信貸是其生存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而銀行作為微觀金融主體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它的主要客戶是企業,因此企業製度是否完善、行為規範與否和經營狀況的好壞,都直接關係到銀行信貸資金使用好壞和效益高低。

1、國有企業製度的不完善是造成銀行風險的根本原因;

2、國有企業的低效益和高負債是形成銀行風險的直接原因;

3、國有企業重組與破產中的“假改革,真逃債”是銀行風險擴大的重要原因;

4、企業與銀行之間信息不對稱是道德風險滋生的溫床。

三、商業銀行體製殘缺

1、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2、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機製不健全。

(1)激勵機製殘缺:內部激勵與責任不對稱的問題,客觀上導致員工不願意承擔與其收益不相稱的責任、甚至逆向選擇。

(2)約束機製殘缺:銀行信貸職能大部分集中於信貸部門,決策程序仍是傳統的“信貸員——信貸科(處)長——行長”,缺乏相互的監督與製衡,沒有實現真正的審貸分離。同時,總行對分、支行行長的評價主要考核各存款規模和利潤指標,尤其是存款增長指標所占權重最大,分支行決策者出於自身考慮,被迫要在職位效用與經濟風險的可替換區間做出最優選擇,注重完成考核指標而忽視風險積聚,這也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計成本、不顧風險、粗放型擴張現象長期普遍存在的內在動因之一。

(3)風險緩衝機製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