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區域優勢下的秦皇島發展問題及其發展方向(1 / 2)

區域優勢下的秦皇島發展問題及其發展方向

經濟研究

作者:張盛源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秦皇島市發展迅速。可在發展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策略上的、或方向上的。本文圍繞秦皇島市的發展,就其區位優勢,闡述了其麵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以及簡要的方向規劃。諸如,其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及其優化方向;區域經濟聯係有待加強;海洋業有待進一步開發及其附帶的港口物流業;高新技術產群的開發方向及人才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關鍵詞】秦皇島市 發展問題 發展方向

秦皇島是中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名號而得名的城市。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首批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其避暑聖地北戴河、曆史名城山海關馳名中外。同時,秦皇島港是中國北方天然不凍不淤的良港,是國內最大的能源輸出港,年吞吐量過億噸等等。先天的優勢彰顯了秦皇島的發展前景!

自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發以來,秦皇島發展迅猛,卻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許多可人為調控或者說可優化的問題,諸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企業規模較小等。而結合秦皇島的地域特點,例如與京津地區協作不強、海洋經濟發展緩慢以及產業結構優化方向等區域性問題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對發展的基本要求則是作為本文的主要論述對象。

一、細數秦皇島發展問題,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發展方向

黨的報告中指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秦皇島的發展中,從產業結構看,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低,有待學習京津地區經驗,進一步優化。

秦皇島市,在第三產業內部,麵向生活的服務體係發展較快且比重較大,而麵向生產的社會服務體係相對滯後且比重較小;傳統行業發展較快,比重大,新興行業發展慢,比重小;高檔消費設施發展較快,而麵向大眾和社區的中低檔消費設施發展相對緩慢,體現知識經濟內涵的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在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

而從第二產業看,秦皇島初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工業居主導地位,在製造業的27個大類行業中,以玻璃,水泥,中厚鋼板等為主體的生產基礎原料產品,初加工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企業占全部製造業企業的比重達27.24%;普通機械,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儀器儀表等深加工企業占製造業企業的21.60%;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企業僅占製造業企業的0.26%。

顯然,以上情況存在結構偏差,這種狀況的出現,一是農業技術水平不高,農業實際勞動生產率較低,投入勞力多,產出少;二是仍存在較多的剩餘勞動力,有限的耕地對勞動力產生了排斥力作用,農業仍是弱勢產業。

針對上述問題說明秦皇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根據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秦皇島產業結構調整除了遵循市場需求導向原則,成本效益原則與產業協調原則外,應著重遵循依托比較優勢的原則和技術進步原則,為此,秦皇島市產業結構調整要在以產業結構合理化為方向的基礎上兼顧產業高度化,做好下述幾個方麵的工作:

(一)進一步優化產業內部結構,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第一,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調整提高傳統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第三產業,增大第三產業的GDP比重,在第三產業內部要大力發展旅遊業;第二,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房地產業。房地產業作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集開發、經營、裝修、服務、維修物管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由於其特有的產業特征,以及市場潛在需求大的現狀,具備成為主導產業的條件。

(二)積極培育主導產業群,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

主導產業是產品需求收入彈性和價格彈性最大,進而後向聯係和前向聯係的聯係效應最大的產業,正是通過主導產業的聯係,帶動效應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秦皇島市主導產業群包括食品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工業,機械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礦采業,非金屬礦采業,家具製造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