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若幹問題的探究
高教研究
作者:耿豔傑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基礎教育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基礎教育呈現出新特征和新矛盾,基礎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時代訴求,麵向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科學把握。
【關鍵詞】基礎教育 改革 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一直是我國社會生活的主動力。與此同時,我國的基礎教育也在不斷的發展變革。但是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現存的諸多教育問題。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曆程表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道路是艱難的,可以用“曲折性、複雜性、長期性”來形容我國的教育改革。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中國教育改革成為一個複雜、曲折、漫長的社會過程?下麵本文就從近十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進程入手進行探究。
一、1997年至今,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進程
素質教育的提出和發展大致經曆了兩個階段,即1997年前的提出和初步探索階段和1997年之後的大力推進階段。下麵以第二個階段為切入點進行簡要分析。這個時期的基礎教育改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從“效率優先”從“公平優先”轉變。
從1997年到2004年,我國為了改變“吃大鍋飯”的局麵,為了激發社會活力,提高效率,促進經濟的全麵發展,提出了“效率優先”原則。
2004年以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不公平”“非均衡”化的發展,逐漸暴露出許多新問題和矛盾。這種不均衡直接關涉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因此,如何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公平和公正,成為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所以2010年7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正式公布。《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並第一次把“教育公平”放在“教育效率”的前麵。
(二)整體改革與局部齊頭並進。
基礎教育改革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項改革是行不通的。整體改革,即通過對構成係統的各個局部要素進行全麵優化如物資、政策、環境等,以達到係統整體優化。在全局操作層麵,重點把握提高教育的總體質量和整體效益,統籌安排改革全局。在局部操作層麵,堅持分步推進原則,重點突破,從教育理念、課程設置、課程改革、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管理機製等方麵,細致地考慮改革的內容和要求,以達兩者共同發展,齊頭並進。
二、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講,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並未取得預想的成效,許多問題依然存在。
(一)改革成效不理想。
2006年開展素質教育係統調研的總報告明確指出:“雖然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一些深層次體製性障礙仍然沒有消除。……一些問題的呈現更加複雜,解決起來更加困難,雖幾經努力,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造成一些地方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紮紮實實。”2011年,葉瀾主持的“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和諧社會背景下的素質教育研究”結題總報告指出:素質教育正在“艱難推進,醞釀突破”。由此可知,基礎教育改革並沒有取得人們預想的成效,改革方向向人們不願意的地方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