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靈魂論到實在論的維度
高教研究
作者:馮曼
【摘要】心靈哲學作為哲學分支學科之一,在哲學研究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早在希臘哲學中晚期,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普羅提諾就曾針對“靈魂”提出一係列觀點,在近現代心靈哲學研究領域中,心—物關係,實在論,意向性,本體論等觀點逐漸進入激烈討論階段。其中笛卡爾的二元論觀點,貝克萊的唯名觀點,以及後現代人們對貝克萊實在論的四點懷疑,都受到廣泛關注。當代西方最著名的對實在論的懷疑是庫恩的“範式”理論,他企圖解決關於科學發展的一切問題以及各個學派之間的爭論,在如今對於我們研究實在論觀點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靈魂 靈魂淨化 心-物關係 實在論 物質實體
一、靈魂論觀點發展概述
“心靈哲學......是因為其淵源甚至可以追溯至原始思維,在那裏已經有豐富的“靈魂”觀念,並形成關於靈魂和身體關係的“前哲學。”人類對於知識的探索從來沒有停住腳步,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已經對意識,世界本原,實體等觀念進行分析與思考,並形成自己的概念體係。心靈哲學的概念也在那個時候開始萌芽,人們並不能準確的定義這一思想是心靈哲學,而是用“靈魂觀點”來演繹對心靈和身體的理解。
柏拉圖是古希臘哲學中最早提出靈魂觀念的人,柏拉圖認為靈魂是寓存在人的形體中不可看見的“內在的人”,人的本性是靈魂,靈魂具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個部分,人的行為必須服從三個原則:理性的控製著思想活動,激情控製著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著人的身體。柏拉圖同時認為靈魂回憶其實是一種靈魂淨化的過程,並且他堅持“靈魂不朽”。亞裏士多德則認為靈魂是一種特殊的運動,並且靈魂的運動遵守形而上學的基本原則,在此前提下它是一種實體,他反對靈魂和身體分離的說法,並且認為靈魂和身體是應該相互依存的,有生命的東西才能有靈魂,反之則沒有靈魂。他定義的靈魂觀點是:“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體的形式。”從對象方麵定義靈魂觀點,亞裏士多德認為感覺接受的是可感形式,由形式和質料構成的可感事物作用於感官,但是感官本身也是一個由形式和質料構成的可感事物,它的質料是身體或者身體的一部分它的形式是感覺活動。人的理智是靈魂的一種特殊生命活動,也是感覺的高級階段。普羅提諾認為:太一,理智和靈魂是三個本體,靈魂是從理智中流溢出來的,人的靈魂與周圍靈魂相通,這就是普羅提諾所所提到的“同情”,人的靈魂決定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並不是由靈魂本身所決定的。普羅提諾和柏拉圖一樣都要求靈魂的淨化,隻是柏拉圖認為通過“靈魂回憶錄”達到靈魂與身體的淨化而普羅提諾則認為通過德行的修養達到神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普羅提羅的靈魂觀點很大一部分受到宗教神學的影響,認為神才是最至高無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