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創新銀行風險管理的手段與模式(1 / 2)

淺議創新銀行風險管理的手段與模式

管理縱橫

作者:李雪梅

【摘要】中國企業金融風險管理很差,要解決市場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問題,就需要使用一些市場化的手段,要給金融機構、企業足夠的工具,利用這些工具解決市場化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 信用衍生產品

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的改革朝著更加市場化的方向發展。隨著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和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麵臨著財富升值或貶值的變化。市場波動的出現不僅使避險成為內在需求,同時也為金融衍生品提供了交易的基礎。在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體係,銀行承擔了整個金融係統過多的功能,這會使銀行因存在資產負債結構不匹配的問題,導致出現自身經營的問題。目前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率結構,一個是活期的存款,另一個是長期的貸款,這樣的結構使銀行容易出現危險。對企業來說,也存在資產和負債不匹配的問題。以銀行貸款為主的企業融資的結構就導致很多企業對經濟環境的變動有非常高度的敏感性。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同時應大力發展規避金融風險的工具——金融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最重要的功能是規避風險,同時也具有資產負債管理的功能。

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是央行促進利率市場化和彙率改革的重要安排。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彙率改革,是由國家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的必經之路。中國企業金融風險管理很差,要解決市場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問題,就需要使用一些市場化的手段,要給金融機構、企業足夠的工具,利用這些工具解決市場化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去年5月份央行推出了債券遠期產品,之後又推出了人民幣遠期交易和人民幣互換產品。

相比國際市場的繁榮,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目前總體上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對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還處於很低的層麵,目前人民幣遠期市場的總成交額占貿易總額的比例還不到2%。據統計,2004年全球櫃台衍生品成交總額是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19。7倍。

金融衍生品是資本市場的組成部分,又是資本市場平穩發展的“避險器”。“隨著金融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金融風險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可以說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金融體係麵臨巨大的挑戰。”一位高層人士指出。他認為,這個挑戰主要表現在金融體係的效率和應對風險的能力上,“我們在運用金融工具,特別是避險工具上缺乏經驗,這直接造成了我國在國際上金融競爭力的薄弱。”

根據最新統計,我國外彙儲備已高達8160億美元,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也突破了14萬億人民幣。我國國債餘額為29631億元,其中內債28803億元,外債828億元。數額如此之高,在沒有金融衍生品風險對衝工具的情況下,市場彙率和利率稍有波動,必然對金融乃至整體經濟的安全形成負麵影響。

由於信用風險仍是現階段銀行所麵對的主要風險,因此對信用衍生產品作簡要闡述。幾年來,信用衍生產品交易在全球呈現快速增長,成為金融創新浪潮中的一顆耀眼的新星。隨著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大和銀行參與程度的日益加深,活躍的信用衍生產品交易正在改變著國際銀行業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信用衍生產品是以債務(貸款或債券)的信用狀況為基礎資產的衍生金融工具,品種主要包括:信用違約掉期、總收益掉期、信用聯係票據、信用價差衍生產品、以及抵押債務債券等。信用衍生產品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最初主要是衍生工具交易商用來轉移較大的信用風險暴露,全球信用衍生產品交易合同額到2005年達到約6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