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浪漫主義的華彩樂章(1 / 2)

浪漫主義的華彩樂章

體育與藝術

作者:王琳琳

【摘要】《西風頌》是十九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波希·比希·雪萊的著名抒風曲,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推翻舊事物、創造新事物的熱切期望。詩歌融寫景與抒情於一體,充滿了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達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堪稱人類詩歌史上的登峰造極之作。

【關鍵詞】雪萊 《西風頌》 浪漫主義

一、引言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期的歐洲,戰爭頻繁,社會動亂。政治的黑暗和社會的不平等讓人們認識到法國大革命勝利後確立的資本主義製度遠非啟蒙思想家所描繪的“理想王國”那樣美好,人們在深深失望之餘,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這種情緒反映在文學創作中,就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了當時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而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則是詩歌。在19世紀的英國詩壇上湧現出了以華茲華斯為代表的“湖畔派”詩人,他們開創了新鮮活潑的浪漫主義詩風,使詩歌創作脫離了古典主義的理性的軌跡。而後崛起的拜倫、雪萊等詩人把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了高潮,為英國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對《西風頌》中浪漫主義元素的解讀

浪漫主義詩歌以對自然地生動刻畫和豐富的想象為特點,作者往往將個人的情感和想象置於首位,常借助於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內心的情感,熱衷於追求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呈現出很強的主觀性。這一點在《西風頌》中有鮮明而具體的體現。作為英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雪萊樂於親近、觀察大自然,從中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並善於用詩歌的形式反映出來。在《西風頌》這首頌歌中,雪萊為我們樹立了自然與現實完美結合的典範,成功實現了時間與空間的轉換,獨特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使該詩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詩歌共分五節,前三節詠風,詩人以豐富的想象把西風在陸地、天空、大海上的凜凜威風寫得酣暢淋漓。接著詩人筆鋒一轉,由詠物轉而抒情,將“我”引入詩中,在後兩節中抒發了自己願隨西風而舞、與西風合而為一的澎湃激情,表達了詩人對革命的迫切向往。全詩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主題集中。無論是前三節對自然景象的描寫,還是後兩節的直抒胸臆,都充滿了主觀性。詩人對西風破壞威力的感歎,對西風保護者的謳歌,讓我們強烈感受到詩人的革命樂觀主義,他不僅看到了西風席卷落葉的破壞威力,也看到了它吹送種子的建設作用,雪萊將自己作為一位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豐富的想象力展現的淋漓盡致。《西風頌》這首頌歌裏充滿了對自然的崇尚和向往,在詩人的筆下,自然被人格化了。第一節既寫了秋之呼吸的西風,也寫了春天“碧空的姐妹”——春風;既寫了鬼魅似的落葉,也寫了“像羊群一樣,覓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詩人既用“重染疫癘”等詞語來詛咒垂死的秋葉,同時也瞻望春天“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峰和平原”。詩歌中對現實的不滿和鞭撻,對未來的幻想,也即是詩人對西風破壞舊的,催生新的雙重作用的謳歌,使詩歌主題思想中這兩個部分通過對比描寫,不斷地在交叉中發展,矛盾又統一,從而為後麵幾節詩的發展提供了中心線索,更為詩篇結尾的著名預言:“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嗬,春日怎能遙遠?”埋下伏筆。在詩的第二小節詩人除了繼續描寫為“頻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風的威力以外,還從上節詩中枯葉的形象聯想到天上的流雲,二者的聯係密切而又自然,體現出異曲同工之妙。在詩歌的第三小節,詩人又帶領我們進入驚濤駭浪的海洋,雪萊著力描繪被秋風喚醒的波濤洶湧的藍色地中海,西風的威力進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向兩邊劈開”,為西風讓路;深植海底的花木被西風“嚇得發青,一邊顫栗,一邊自動萎縮”。至此,詩人以豐富的想象書寫了西風掃落葉、席卷流雲、翻江倒海掀起巨浪三種自然景象,這些想象中都融進了詩人最真切的感情,詩人正是借西風這一生動的意象來抒發自己強烈的革命激情和願望。浪漫主義筆法的使用不僅沒有破壞詩歌對現實的真實反映,反而使詩歌的意境更為寬廣,讓讀者於視野的轉換中充分感受到西風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更為完美地反映了現實。這與詩人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是離不開的,就連落葉因不同的生長時期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這一細節都被詩人捕捉到了並在詩歌裏表現出來:黑的、慘紅的、鉛灰的,或者蠟黃,這些對自然地著力描寫體現出雪萊與大自然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