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國偵探小說簡論
啄木鳥論壇
作者:孔慶東
偵探小說在中國是由翻譯發展到創作的。
第一部《福爾摩斯探案》登在晚清《新小說》雜誌的第一期。1916年4月,出版了嚴獨鶴、程小青等人用文言翻譯的《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1925年,出版了用白話翻譯的《福爾摩斯新探案全集》。1927年,程小青等又以白話重譯出版了《福爾摩斯探案大全集》。1925年,出版了《亞森羅蘋案全集》。
在譯作的直接影響下,中國的偵探小說在這一時期開始風行。1919年,程小青創作的《江南燕》被上海友聯影片公司拍成電影,由鄭君裏主演。1922年,程小青主編《偵探世界》月刊,他和陸澹安、孫了紅、趙苕狂、俞天憤、張碧梧等在上麵發表了許多偵探小說。這些作家在民國初年就開始了偵探小說創作,到了這個時期,已經創出了各自的名牌係列,如程小青的霍桑,陸澹安的李飛,張碧梧的宋梧奇,趙苕狂的胡閑,孫了紅的東方羅蘋等。
偵探小說可說是一問世便火爆起來,尤其在通俗小說處境不利的調整期內,與武俠小說一道,大助通俗文壇聲威。而且,由於偵探小說是舶來品,從內到外都散發著西化味道,故而新文學界對其攻擊相對較少,多是采取視而不見的冷漠態度。
在通俗小說的中興期,與社會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的長足進展形成對照的是,偵探小說沒有明顯的突破。沒有產生新的知名作家,原有的作家俞天憤、陸澹安都停了筆,程小青、孫了紅則主要是吃老本。也沒有創辦新的偵探小說刊物,最大的舉動就是1930年世界書局推出用白話重譯的《福爾摩斯探案大全集》,1931年,文華美術圖書公司出版《霍桑探案彙刊》一、二集。這說明偵探小說在通俗小說園林裏是一個很特殊的品類,它離西化的新文學最近,來到中國時間不長,紮根不深,還不能連年不斷地大量生產、上市。處在通俗小說調整期的《偵探世界》隻辦了二十四期就因稿源問題而難以為繼,看來偵探小說是需要補充一些養分才能再度振作的。另外,偵探小說的功能和技法不斷被武俠等類型小說所吸收,自然也減少了它的社會需求。直到下一個發展時期,偵探小說才再次升溫。
到了抗戰以後,南方武俠創作雖然衰落,卻在偵探小說上再展雄風。程小青創作了“龍虎鬥”係列,發表於《紫羅蘭》等雜誌,後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單行本。較之以前的創作,此時的程小青更加技巧純熟,並注重深刻的社會意義。另一位作家孫了紅被稱為“中國僅有之反偵探小說作家”,他創作了“俠盜魯平係列”,包括《鬼手》、《三十三號屋》、《血紙人》、《竊齒記》、《一○二》、《囤魚肝油者》等。孫了紅的偵探小說比程小青之作現代氣息更強,本具備更大的創造力,可惜疾病纏身,使得這一對“青紅幫”最後還是“綠肥紅瘦”。
雖然偵探小說填補了市場空缺,但是民國初年那般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麵已經不可再現。創作實踐證明,偵探小說作為通俗小說中唯一的舶來品,對雅化的要求是最高的。它最難取巧,最費心血,是作家全麵技巧的試金石。因此大浪淘沙,幾十位作家都玩玩票後知趣引退。範煙橋評述道:“寫偵探小說大概需要一種特別的才能,不能隨便可以下筆的,即使有人試寫也不易顯出特色,站不住,因此市上流行的仍以翻譯的為多。”(《民國舊派小說史略》,魏紹昌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第337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到了淪陷時期,知名作家中隻有程小青和孫了紅這一對“青紅幫”在苦苦堅守,抗戰勝利後才又迎來一度短暫的繁榮。而從程小青不斷登載賣畫廣告,“敢托丹青補硯田”,以及孫了紅不斷生病,《萬象》雜誌為其募捐,可以看出程、孫二人“潤筆”欠豐,偵探小說這碗飯是很難吃的。
淪陷時期的程小青,成名已久,譯著皆豐。上海世界書局從1941年至1946年陸續出版《霍桑探案袖珍叢刊》三十冊。他在一些著名刊物上翻譯美國範達痕(今譯範達因)的《斐洛凡士探案全集》(今譯菲洛·萬斯),英國杞德烈斯(今譯查特裏斯)的《聖徒奇案》,美國艾勒裏·奎恩的《希臘棺材》等世界優秀偵探小說。而他自己的創作,一是數量少、速度慢了,二是自我重複,突而不破。主要原因有兩方麵。首先程小青起點較高,無論作品中的現代法律精神、科學民主意識還是敘事技巧,都在新文學麵前無須低頭。這使程小青敢於放言:“小說有沒有文學價值,應當就小說的本身而論,卻不應把體裁或性質來限製。”(《談偵探小說》,《紅玫瑰》第5卷11期,1929年5月11日)他不僅為偵探小說“爭位置,說功利”,而且還以專家口吻“敘曆史,談技法”(範伯群語)。新文學的火力一向集中在張恨水、平江不肖生、鄭逸梅等人身上,對偵探小說似乎礙於“轉折親”的關係另眼看待。所有這些造成“偵探泰鬥”程小青長期處於無壓力、無競爭、無批評、無引導的狀態,藝術感覺漸漸定型和鈍化,一直局限於並滿足於“福爾摩斯—華生”模式,失去了進一步雅化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