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資源拓展與載體創新(1 / 2)

論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資源拓展與載體創新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茹陽

摘 要: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多元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麵臨新挑戰的時代需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我們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還要推進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延伸教育實踐載體建設、引入社會教育資源、有效利用新興媒體,拓展多種有效途徑和手段,通過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發揮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切實有效地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關鍵詞: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資源 載體創新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改革和多元文化競相發展的複雜背景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多元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麵臨新挑戰的時代需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我們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開拓創新,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拓展多種有效途徑和手段,創新載體,通過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發揮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切實有效地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一、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載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課堂教學仍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陣地,是大學生了解、接受、認同、踐行主流的思想體係和價值準則的重要載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在下降,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載體,需要從三方麵優化這一載體。

(一)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發揮教師主動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將教材中的“大道理”轉化為小學生易於接受的“小道理”,轉換為學生樂於接受的“好產品”。

(二)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認真探索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某一理論、事件的討論,在參與中明晰理論真諦,獲得真知灼見。

(三)引入過程評價,增強考核科學性。將參與討論、答辯會等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納入學生考核內容,更加科學地衡量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推進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充分發揮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等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環。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麵的,涉及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等各種素質的培養。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重要的素質。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顯性的課堂教學載體需要隱性的大學文化載體作支撐,二者相互滲透、互相促進,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豐富隱性教育載體,推進校園文化載體建設,主要有三條路徑:

(一)優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在建設校園時突出文化內涵,賦予文化底蘊,符合育人的特點;清澈芬芳、格調雅潔的大學校園對人格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空洞的說教和僵化的訓斥。

(二)凝練精神文化。大學的辦學理念、校訓、校徽、校歌等都屬於精神文化的範疇,要根據學校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不斷賦予精神文化的新內涵,以此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三)建立健康的校園文化管理規章製度。校園的規章製度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包括有形的明文規定,又包括無形的規則。通過建立健全規章製度,保證校園文化的健康有序發展,有力規範學生的行為文化。校園文化既要用有形的製度建設,又要用無形規則的培育沉澱,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延伸教育實踐載體建設,引入社會教育資源。

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需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社會實踐作為一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徑。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大學生在接觸社會、豐富感官中接受教育、增長才幹,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與此同時,社會教育資源參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機製和方法應是既可以彌補學校和家庭教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麵的薄弱之處,又可以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為此,學校應施行“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