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作家):
李傻傻的自白讓我眼睛一亮。“寫作首先是一個動詞,其次才是一個名詞。”這句話使我相信,他沒有誤解文學,他知道文學存在於創造的過程中,而不是一枚證明身份的標簽,或一張可望中獎的彩票。他決心寫自己作為普通人的生活,感歎道:“這本來是一片廣闊天地,但是現在成了新天地。”
雷達(文學評論家):
即使沒有登上《時代》雜誌,李傻傻還是值得關注。他在“80後”作家群中顯得格局大一些,心靈的體驗比較豐富。最重要的是,他的寫作似乎在城鄉之間不斷切換。農村是他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他不是“觀光式”地去寫,而是把“人”擺在底層社會的煉獄中去寫。
李傻傻的長篇處女作《紅X》中,以少年心靈麵對社會現實的冷冷敘述,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燁(文學評論家):
李傻傻是“80後”中有著鄉村背景及童年記憶的寫手,這跟大多數出身於都市的“80後”不一樣。事實上,他的寫作明顯帶有平民化傾向。雖然沒有太多地去寫農村,但他所關注的和在意的,與時尚化傾向明顯有別。在關注“80後”的同時重視李傻傻,應該是對“80後”的一個更為全麵的觀照。
張檸(文學批評家):
“80後”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是以城市為主的,有一種城市壓倒農村傳統的趨勢。實際上,農村一直是年輕人一個非常陌生的領地。與美國和香港不同,中國還是一個農民的國度,農村是城市的一個巨大的、不可忽略的背景。李傻傻的出現表達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對農村的理解。現在有的年輕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這樣一直讀下來,他們雖然是農村的孩子,你要問他農村是什麼他會知道,但你問他為什麼他就不知道了。不管農村還是城市的孩子,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為什麼他們會喜歡城市而不喜歡農村。中國的現代文明是建立在農村這個巨大的背景之上的。李傻傻之所以出來,和這個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自40年代末期以後,文學在農村題材方麵一直在探索,但又一直被忽略。農村變成了想像中的農村。文學一直沒有在經驗上提供一個可靠的東西。這個空擋一直是年輕人心中的空當。李傻傻是在這個意義上表達了自己的東西,所以他引起了關注。他代表了眾多在農村受教育者的命運。像李傻傻這樣的年輕人,一開始他可能會迷戀城市生活,模仿城裏人。當他熟悉了城市的一切的時候,他就很可能要返回農村。
李紅旗(作家):
李傻傻無疑是個煽情高手,他的每篇散文都像是“絕筆”之作——全力以赴、忠心耿耿,洋溢著不可一世的情緒和感情。令人驚奇的是,他可以始終保持這種狀態,而且不去重複自己的感覺。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覺得李傻傻的寫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用幾句話來定義李傻傻,我會這樣說:單純、詭異、無常,一個人擁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的內心世界。
相信這本《被當作鬼的人》將會成為2004年的一個心靈奇跡。
阿斐(詩人):
李傻傻從落筆伊始就試圖把我們帶入漢語文字的純美迷宮中去。這些文字真的就像是一個純美的迷宮。在他的筆下,任何情緒、情結、情感、經驗、知識,都隻是為文字的跳躍灌輸必要的燃料,閱讀他甚至完全可以忽略這些。因為他的文字本身就足以展現一種扣人心弦的魅力。他的文字在他的筆下不隻是跳躍,而是跳舞。作為一個讀者,你也許僅僅發現這些文字是在鬆散、爛漫地散步。然而閱讀得愈久,觸摸得愈多,就會發現它們何止是在散步,簡直就是“一群天使在飛翔”,邊走邊飛翔,恍如舞台上最高妙的舞姿。然而“大音稀聲”,大美也一樣稀形。李傻傻的文字是漫不經心的,甚至有時候是所謂的“無厘頭”的。散文之美正需要如此。這不是寫詩,不是要讓讀者像“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李傻傻的文字是要吸引人們來玩耍一番的,是要吸引人們來欣賞美的。在這些純美文字構築的迷宮裏,閱讀者可以像夢中的陶淵明一般優哉遊哉地遊覽一次桃源勝地,並且隻要自己願意,完全可以樂不思蜀。因為在他的文字裏遨遊,在這樣複活漢語文字純美魅力的文字裏過著桃源生活,還有什麼必要思念其他沾滿塵俗的文字呢?
胡堅(80後作家):
在李傻傻的文字中間,歲月的流淌停止了,沒有老成,沒有稚氣。無增無減,不動不變,色像壞時,還歸虛空。這,就是我們的文學我們的根,長期以來,它一直排在了青春的後麵。但當青春揮手茲此去的時候,它卻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