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期的寫作中探尋文學的價值。
80後作家的叛逆與朋克精神漸趨符號化,現在正在尋找被體製所接受的契機(以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這樣的日子也為期不遠了),他們的娛樂化態度與無所謂的消解精神其實掩蓋不了他們本質上孤獨的意識。在虛無的美學成為一種真正的時尚時,一些80後作家並沒有像他們的前輩作家那樣像苦行僧似的埋頭寫作,但是他們仍然感到無盡的渺茫與失落。他們中大部分人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成名與獲利,這是商業時代給年輕人帶來的功利主義傾向,擁有理想主義的夢幻對於這些少年作家們來說甚至是一種奢侈的願望。
李傻傻在這些年輕作家中間可以說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他需要對自己的寫作進行不斷的探索,這種探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反叛,他的反叛不是徹底與傳統和同時代的寫作決裂,而是與浮躁的心態決裂。因為他還在內心深處存有對文學的那種虔誠的精神與樸素的想法,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當然也能夠感受到他更忠實於純文學的陣地,僅此一點對於剛剛走上文壇的李傻傻來說就已經難能可貴了。
從網絡開始自己文學之路的李傻傻在寫作之初就沒有受到商業主義的操控,從創作散文開始,他就已經在自己的文字中呈現出了與他年齡並不相符的文學創作才能與罕見的成熟。李傻傻有著敏感的內心世界,所以他的散文中就時常蘊含著警覺整個社會的精神真相。在創作初期就形成的那種鬼魅的行文風格同樣也在更大的程度上奠定了他不同於一般少年作家的浮躁與冷漠。尤其是在這批年輕的作家中,唯獨李傻傻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他也是以描寫農村生活而為人所稱道。不過,他並沒有極力地去排斥城市與時尚,也並沒有像許多作家那樣本身就出生在農村,卻裝模作樣地在文字中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世代出身高貴的都市貴族。李傻傻淡化了他在散文中時尚為人們帶來的浮躁,而是不動聲色地為鄉村的人和事增添了些許的夢幻色彩與思想張力。
李傻傻在他文學創作的第一階段以一種極為開放的姿態去探索散文寫作的路徑,他拋棄了那些在年輕一代作家眼中仍然還有著相當大市場的狂歡化敘事技巧,以冷靜而又具有親和力的寫作保持了純文學的價值。那些美文式的篇章有效地為閱讀者營造了豐富的美學氛圍,其無論從感官感覺上來說還是從理性思辨上來說都是難得的。在再現童年記憶與經驗方麵,李傻傻都給他筆下的人與事帶來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與精神內涵。就像他在《火光》這篇散文中所說的那樣:“一個被汙染的人,一個多麼乖戾的、神奇的人,他內心隱藏的隻有兩種物質,一種是苦,另一種也是苦……”李傻傻這種對世事的洞明就像一股湧動的潛流一樣埋藏在文字之中。他的寫作的純粹性就是提示人類所遭遇的苦難,而給予他們現實的關懷,這是一個處於創作初期的作家擺脫浮躁與遊戲性最好的方式。
李傻傻在走向純文學的道路上清新而踏實地行走著,而他又恰如其分地排除了那些在成名背後所掩蓋著的焦慮與浮躁,這是一個優秀作家在寫作之初所應該具備的良好心態。他拒絕浮華掩蓋下的平庸,以否定的姿態去回避那些精致的陳詞濫調,而又以肯定的精神去維護文學傳統中的曖昧與含蓄,雙重的體驗讓李傻傻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不至於孤芳自賞,從而向世俗妥協。他理解底層人的卑微與隱痛,他的文學所依附的根基就是對底層生活的體驗與對社會的清醒的思考,那些碎片化的書寫在稍嫌單薄的表達裏恰如其分地達到了文學那種縹緲與迷離的境界,這種書寫對於李傻傻來說不啻於是一次真正的文學洗禮。
李傻傻創作初期的作品已經為我們帶來了新奇的感覺,他以對文學負責的態度抵製住了商業主義的侵蝕,從而為今後的寫作明晰奠定了自己的立場。他的文學寫作潛力如今才剛剛被挖掘出來,這僅僅隻是一個開端,一個富有前景的開端,想必李傻傻日後的寫作也會在目前的基礎上有一個漂亮的飛躍,讓我們拭目以待。
評論圓桌。
馬原(作家):
李傻傻的成熟和自信建立在更為經典的閱讀之上。他是在更嚴肅的狀態下寫作。不論題材的選擇還是講述的方法,他的故事都超越了他的年齡。這一點難能可貴。他的故事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充溢著張力、迷惑和玄機。故事從始至終在他的掌控之下,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情節在湧動的節奏中生成、變幻、展開乃至最終消解。他的文字充滿彈性,永遠帶著暗示意味。讀者對於“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的情節”帶有強烈的預感,帶有莫名的期待。也許這才是李傻傻小說的獨特之處,也是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