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雖然提高了,但是仍然從早上挖到下午才把我爺爺的爺爺,爺爺的奶奶們請了上來,與此同時,新墓穴也已經挖好,無論是方向、大小、還是深淺都嚴格按照嚴叔的要求。
遷墳又叫拾金,還叫洗骨,是指對死者的遺骨進行二次埋葬。古來就有“窮改門,富遷墳”的說法,意思是要想興旺騰達,遷造一座好墓穴是必須的,但是還有一句話叫“亂遷墳,會死人”,這又說明了洗骨時不能亂來,必須遵從諸多的注意事項。
嚴叔讓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黃紙鋪到挖好的墓坑裏,然後口中念念有詞地把一些鬆香麵兒撒到坑底,再把黃紙點燃,讓整個墓坑都有熱氣,這一個過程叫“暖坑”,又叫“暖井”,目的是要驅散寒氣,接引吉氣,讓先人們搬過來後住的舒適些,這跟陽間的“溫鍋”是一個道理。
暖完坑,就要把舊墳裏的血土移過來些,這是怕先人們在新家裏睡不踏實。血土不宜挖深,八寸足矣,裝到幹淨袋子裏鋪到新墳底部,在移的過程中血土不能撒到外麵地上,更不能用腳踩,這就好像用腳踩自己祖宗一樣,是大忌。
收拾完畢,就要請先人們入新家了,之前起墳時嚴叔已經讓我爺爺哥兒幾個擺案燒香,把遷墳的原因通告給先人們,請祖宗勿怪。現在再次入土,仍然需要伏案祭拜,並且待嚴叔將陰司地契念誦燒完之後,我們才能開始動手抬棺木。
現在的棺木還好,都是洋灰板的小棺才,裏麵放著燒紙包裹好的骨灰盒;以前的棺木就比較難辦了,有些年代太久遠,都散架了,這就需要把祖宗的遺骨請出來換個新棺。換棺的過程同樣不能見過,需要用布遮起來,而且遺骨一旦不小心掉到地上盡量不要讓晚輩撿,更不能用鐵鍁鏟,那是大不敬,最好是找個接近死者輩分的人,用雙手托舉著遺骨放回棺木。
我們這裏的風俗是,夫妻中,丈夫先死的話就先埋到祖墳裏,但是不立碑,等妻子死後埋進來一起立;妻子先死的話就把骨灰盒先供在骨灰堂,等丈夫死了再一起下葬立碑。我爸就葬在郭家祖墳的最邊上,孤零零的一個墳頭,這代表著他是我父輩裏最先去世的一個,也是目前唯一去世的一個。
老家裏得到信兒的親戚已經等在了地頭兒,我們到了我爸墳前,墳頭的土還很新,旁邊的鬆柏也露出新芽。深秋的風,再次將從前的回憶喚起。我仍然記得爺爺去世時爸爸痛哭的臉,時過境遷,如今跪在土堆旁的人換作了我。
我伏在老爸的墳堆前,使勁地把額頭埋在濕漉的泥土中,任由自己心底的悲傷蔓延開來,仿佛隻有這樣我才能把信息傳遞給他。
“爸,我來看你了,前天晚上,本來有很多話想對你說,可是你跟高叔走得太匆忙了,這種有話卻不能對你說的感覺好難受……”
“你問判官來世要輪回到何處沒有?爸,你知道我有多想再做你的兒子嗎?我好想再像小時候那樣,被你穩穩地抱在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