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處長(第三十二章 明察暗訪)(1 / 3)

記者處長(第三十二章明察暗訪)

古城Q縣境內,106國道兩旁,處處可見堆積如山的一袋袋麻包,麻包內裝的是政府大力提倡種植的小辣椒(三櫻椒),我和佩佩在回來的路上看到這種情景,停了下來,因為我對Q縣的情況再熟悉不過了,往常這個時候,國道兩旁是擺放不了這麼多辣椒的。

Q縣是革命老區,全國新聞界的權威“青老”正是從這裏走上了革命的征途。1966年,青老與新聞界同仁共同寫下了一篇名聞全國的長篇通訊,巧合的是那篇通訊中主人公的兒子時任Q縣縣委書記。作為榜樣的兒子,他何嚐不想把Q縣建設的繁榮富饒啊!

在2000年的全國農產品產銷見麵會上,他到北京親自布置展台,還別出心裁地當起了“推銷員”,熱情地向前來谘詢、購物的顧客介紹Q縣的農產品……結果引起了轟動。

但無論如何他也不知道,縣裏大力提倡種植的小辣椒成為了農民心中的病。穀賤傷農,菜賤傷心。國道兩旁滿眼皆是農民渴望賣掉辣椒那急盼的心情和無奈的目光。一個長約1米的編織袋內裝滿了那紅紅的象征富裕的小辣椒僅賣1元,真是不敢想象啊!這究竟是政府決策的失誤,還是農民的悲哀!

作為一名“替農民說話,帶農民致富”的農村方麵的記者,一種責任感、使命感,促使我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位叫劉富旺的中年男子成為了我第一位調查對象。“去年這個時候,辣椒賣到每公斤1.4元左右,今年每公斤賣8分錢都沒人要。”劉富旺一邊說著,一邊指著自己攤位前的那一堆堆紅豔豔的小辣椒說,“如果是你自己吃的,拿走三五斤不要錢,一編織袋辣椒1元錢賣給你,再多的話1公斤8分錢行吧。”

不爭的事實,留住了我和佩佩的腳步,今晚不走了,明天早上再到其他椒農那裏了解一下情況。

天蒙蒙亮,在劉富旺的帶領下我們又一次來到了國道兩旁,當椒農們知道我們是來調查賣辣椒難的真正原因時,紛紛圍了上來。“往年從沒有賣辣椒難的現象。一到辣椒收購季節,外地前來收購辣椒的車輛便來往不斷,辣椒價格也賣的很高,今年出現這次情況,都是被Q縣有關部門罰的。”一位姓王的椒農訴說起自己的氣憤。接著他扳起手指數了起來,“公路局、交通局,就連農機監理站也加入到罰款的行列。”一位外地司機也加入到投訴的行列,“每天夜裏10時以後,這些部門就開始上路查車,專門查我們這些外地車輛,挑不到我們的錯誤,罰50元;挑到了錯,罰500元。”說著這位司機從駕駛室內拿出了一塊由國家交通部頒發的“綠色通道,暢通無阻”的牌子說:“我們車上都有這樣的牌子,是受國家保護的,但在Q縣境內卻不起任何作用。”

Q縣辣椒主要銷往地是山東、河北一帶,當時在河北滄州市場上每公斤辣椒是0.8—0,9元,本來有生意可做,就是這些亂罰款,致使這些外地司機都不敢來。一邊是25萬畝辣椒急盼買主,一邊是由於有關部門的亂罰款致使外地司機不敢進入Q縣境內,這種嚴重危害農民利益的現象活生生地擺在了我們的麵前。

為了親睹有關部門罰款的全過程,深夜,我與劉富旺相約了一位河北滄州司機蹲候在經常出現查車的距Q縣收費站500米的106國道旁。果不其然,不到20分鍾的蹲候,一輛噴有“中國公路”字樣的白色麵包車停在了離我們不遠的地方,從車裏下來了三位身著綠色製服的男子,年齡稍大點的30歲左右,另兩位20餘歲。估計有10分鍾吧,他們開始了今夜的任務,一輛由南向北開的大貨車被他們攔了下來,貨車司機從駕駛室裏下來,又是掏煙又是滿臉堆滿笑容地解釋著什麼。當我們匆匆地趕到他們麵前時,隻見那位年齡稍大一點的檢查人員接過貨車司機遞過來的一張百元鈔票後,正厲色地對貨車司機說:“今天照顧你,下次注意把手續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