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壓增高病人的護理
行業科技
作者:占凡華
【摘要】目的 總結患者顱內壓增高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 對市中心醫院2014年8月到2014年9月三十例患有顱內壓增高的病人進行密切的臨床觀察與護理。 結果 患者顱內壓值有所改善和腦水腫減輕。結論 顱內壓增高病人在住院期間會產生很多並發症,對其病情觀察和護理是很重要可以達到顱內壓病人的滿意度。
【關鍵詞】顱內壓增高,護理措施,腦水腫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50歲,其中4~10歲3例,11~20歲11例,21~31歲10例,31~40歲3例,41~50歲3例,11~30歲為發病高峰。發病前有頭部外傷者6例,有耳部流膿者1例,妊娠後出現高顱壓者4例,患有腦水腫者2例,其餘病因不清。病程最短26天,最長3年,2月之內發病者17例。
1.2輔助檢查:所有病人腰穿壓力均高,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正常。腦電圖1例正常,其餘表現為彌散性慢波。頭顱片部份患者出現高顱壓的征象。腦超聲波中線無移位。腦血管造影未見異常。腦室造影4例有輕度腦室對稱性擴大、其餘正常。
1.3治療:
1.3.1病因治療:如有明確病因必須治療原發疾病。妊娠合並顱內壓增高嚴重者要終止妊娠。
1.3.2對症治療:主要是降顱壓治療。
1.3.3手術治療:對於症狀重、進展快、保守治療無效者行手術治療共9例。其中作後顱窩減壓者6例,顳肌下減壓者2例,右顳部減壓並行腦室蛛網膜下腔分流者1例。本組治療好轉率70%,其主要原因是在CT引進之前延誤診斷有關。
2、討論
良性顱內壓增高的病因到目前為止尚不完全清楚,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頭部外傷,感染,內分泌障礙,代謝性疾病及某些藥物反應(如:四環素、維生素A、必舒查等)。精神障礙及癲癇也因顱內壓增高引起。患者常由劇烈地頭痛、嘔吐或者是昏迷而到醫院就診。
3、護理措施
3.1一般護理 床頭抬高15°~30°的斜坡位,有利於顱內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昏迷病人取側臥位,便於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通過持續或間斷吸氧,可以降低PaCO2使腦血管收縮,減少腦血流量,達到降低顱內壓的目的。不能進食者,每天靜脈輸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等滲鹽水不超過5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於600ml,並且應控製輸液速度,防止短時間內輸入大量液體,加重腦水腫。神誌清醒者給予普通飲食,但要限製鈉鹽攝入量。加強生活護理,適當保護病人,避免意外損傷。昏迷躁動不安者切忌強製約束,以免病人掙紮導致顱內壓增高。妊娠後出現顱內壓增高的患者應該立即終止妊娠,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3.2保持呼吸道通暢 當呼吸道梗阻時,病人用力呼吸、咳嗽,致胸腔內壓力增高,加重顱內壓。呼吸道梗阻使PaCO2增高,致腦血管擴張,腦血容量增多,也加重顱內高壓。昏迷病人或排痰困難者,應配合醫生及早行氣管切開術,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梗阻,使胸內壓和顱內壓下降,並減少呼吸道死腔,增加有效氣體交換,改善呼吸狀態和缺氧。如患者出現呼吸減弱,潮氣不足,應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