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強責任心,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有的放矢。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履行好教師基本職責很重要的一個方麵是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針對新情況、新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徑,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現實條件的變化,保持生機和活力。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課堂講授與師生互動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自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結合學生實際、結合教學內容的專題式教學模式等,采用多種方法,使思政課的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
二、用愛心營造和諧師生關係
冰心曾經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是老師教育的源,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是根植於愛的。”師愛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從而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礎和前提。愛心,是溝通師生關係的紐帶,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前提,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作為教師,不僅要用心去傳授知識,做好本職工作,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感受,因為我們麵對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學生,隻有愛心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與尊重,最終把德育目標轉化為他們的內在素質。教育是一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相互溝通的過程。教師把自己的愛心融入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竭力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實現了有效的溝通,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要在教育中營造一種充滿真誠與關愛的氛圍,隻有我們付出了真誠的關愛,才能換取學生的真心。
三、關心學生,融洽感情
要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人際關係,才能達到感情的融洽,促進教育成效。隻有關心愛護學生,才能促進學生在思想品德等各方麵健康的發展。關心學生必須了解學生,孔子主張教育要“因材施教”。通過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處理好學習、生活、交友、擇業等方麵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如若缺乏和學生的溝通,對學生所思所想和價值取向、日常生活缺乏關懷,最終是難以實現教育目標的。因此,要關心學生的成長進步,以真情和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總之,在新形勢下,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在接受、認同並自覺踐行教師講授的理論及做人道理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自身成長、成才的努力中書寫人生華章。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讀本》,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出版社。
[3]習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