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處理數學教學內容 提高學生能力
教育探索
作者:陳海蓮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是要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使學生通過有效的活動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總嚐試著在原有教材內容上直接進行改編,找一些切實可行的,又能達到一定效果的好辦法。在處理教學內容時,驚喜地發現一些普普通通的教學內容,經過巧妙處理後,能挖掘很多深層的含義,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各方麵的能力。
一、 綜合練習,說說算算
雖然一位數乘、除兩位數知識點的學習在第一段已經完成,但學生會經常出現遺忘的現象,特別一些有困難的學生。對此,在練習中可以選擇一些題目,讓學生說說其中的算理,以帶動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筆算法則的構建。讓學生通過說算理解認知階段,是構建計算法測的學習,采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豐富的,多向的交流,討論和合作解決問題,最後完成了計算法則的建構,同時,學生質疑能力得到了提高,反思的意識大大增效。
二、 分析錯誤,加強對出
口算的筆算的基礎,特別是百以內的加法及乘法的口算,是多位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因些重視課堂內的口算練習是日常教學的重要環節。例如:“24×5=100”,“60÷5=14”等,這些錯誤的出現,有些是學生在練習中的態度問題,也有些則是數學符號抽象的問題。如“24×5=100 ”,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這是與“25×4”混淆起來。如果我們經常把這類題目放在一起練習,那麼學生的錯誤率將大大降低。
三、 加強綜合性的口算練習
對單一的乘法或除法的口算練習,學生相對來說,出錯的可能性將小一些。而將加、減、乘、除的口算進行綜合練習,那麼錯誤率將有所提高。這其中的原因是學生對多種符號的出現難於適應思維的轉換。這樣常常把上麵的乘法計算方法遷移到下麵的其他計算上去。因此在學生掌握單一的基本口算以後,教師應把各種類型的口算綜合起來進行練習,特別是一些數值上容易混淆的題目,如“55—45”,“55+45”,“80×4”,“80÷4”等,以提高學生對負象符號的適應性。
四、變“以本為本”為“以學生為本”
新課程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所以,變“以本為本”為“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應是處理教材的新的原則和要求。例如,“能被3整除的數”一課,教材呈現的是一幅3的倍數圖,並指出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要求學生找出這些數有什麼特征。並提示學生想:每個能被3整除的數中各位上的數加起來所得的和有什麼特征?我在教學時沒有“以本為本”而是從“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個發展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度對教材內容作了重新處理:1.複習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2.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數可能有什麼特征?舉例論證正確嗎?3.提出問題(能被3整除的數到底有什麼特征?)合作探究。4.初得結論,推廣驗證。5.形成結論,體驗成功。這樣設計,重在“探索”,更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了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