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求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和善於發現學生的個性
中學語文教師在製定學習目標時,應追求創造性的學習目標,必須屏棄傳統教學中那種唯知唯智型的知識傳遞與智能訓練的框架。不把答案定得過死,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也就是在學習目標上有新的突破,在學生整體感知知識的基礎上,側重於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
個性即一個人區別與他人的特征,我們語文教師應學會辨認學生個性的傾向性,膽大的、膽小的、頑皮的、沉靜的、合群的、孤僻的、熱情的、冷漠的,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語文教師就擔當著開啟每個學生世界的責任。隻有在充分認識了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才能談培養個性。
四、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轉換學習方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采用的是灌輸式,強調整齊劃一,課堂上隻有集體行動,而無個人思考;隻有老師指揮下的齊步走,而無學生個體的散步。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犧牲了學生獨特的理解和領悟。如對李白《靜夜思》、杜甫《春夜喜雨》的學習,許多同學有著自己的品味、理解和思考。因此,教師根本不必要求學生從一個角度、用一種方式去理解,沒有人能保證參考答案是唯一的正確答案。
所以,語文個性化的課堂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主動學習,而且保留一定的時空讓學生選擇學習方式。我們在學習詩歌單元的時候,就嚐試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法。學生們或吟或讀,或書或畫,求思求悟,最後的作業也是五花八門,有詩歌賞析,有自己朗讀錄音,有詩歌意境賞析作畫,甚至還有根據詩歌內容改寫的劇本。這樣做就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留有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使學生找到獨特的學習方式,享受到獨特的學習快樂。
五、注重學生選擇,發展學生個性
學生知識相異,興趣愛好有別,內心需求不同,對知識的關注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需求,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閱讀。如教學新課文,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本,看課文講幾件事,然後讓學生重點學習“怎樣讀書”一部分,選擇三點建議中的一部分反複閱讀,學生自由地把精力集中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上,接著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習,想結合實際說體會的,就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把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由參與、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弘揚個性,發揮每個人的長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後,感悟了課文的語言形式後,教師應及時地讓學生把知識運用到自己喜歡的實踐方式中。這種實踐可以是聽說讀寫,也可以是談畫唱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弘揚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心靈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發展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