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作的師生關係 合作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強製的手段——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誌。強製性的教育,很容易傷害兒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兒童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恐懼,也容易扼殺兒童學習的興趣。合作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強製你學習。”現在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吸引”,就是“使兒童樂於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兒童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
(2)和諧的師生關係 和諧是指師生之間的情感聯係,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麵給予關注,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為如此。愛是將教學中存在的師生的“我”與“你”的關係,變成了“我們”的關係。愛使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靈的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歡樂,分擔挫折的煩惱。和諧的師生關係,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
(3)互動的師生關係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曆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由一定的觀念(諸如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等)支配其教學行為,對學生施加影響。而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師的影響,並在行動上做出反應。學生的反應又進一步強化或者修正教師原有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所以,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反饋機製。通過反饋可以加強正效應,也可以加劇負效應。例如:“教師教學有熱情、有方法→學生學習主動、學習成績提高→教師更受鼓舞與鞭策、教學上更加精益求精。”這就是師生互動的正效應。
(4)融洽的師生關係 朱小蔓曾說:“離開感情層麵,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麵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甚至與學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師無話不說、無事不談,達到師生關係的最佳狀態。
總之,英語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製於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所以,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麵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並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麵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