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1 / 1)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

財智觀察

作者:林毅夫

新常態這個名詞實際上是美國華爾街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概念,當時這些華爾街的經濟學家認為可能會出現經濟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高、金融風險攀升等風險。從歐美經濟這幾年的情形看,確實就像他們當時預期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情形在發達國家很可能是長期的。因為我們知道,一般如果一個國家發生金融經濟危機,必然代表這個經濟體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問題,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使經濟恢複正常活力。但危機到現在已經6年時間,發達國家至今仍未進行真正的結構性改革。原因就在於這些結構性改革在推行的時候通常是行不通的。投資和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長期來講,結構性改革是好的,但短期內卻會造成經濟增長率低,失業率增高。目前發達國家的失業率都已經處在了曆史高位,基於短期政策考慮,它們沒有去推行這種對國家長期發展有利的措施。

危機之後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般會同時向請求支持的國家開出三個藥方,第一結構性改革,第二貨幣貶值促進出口,第三提供過渡資金。但目前這三個藥方沒有在發達國家推行,原因就在於這些發達國家它們的產業結構、出口結構是一樣的,美國、日本想要用政策創造改革空間,其他國家也會有同樣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都沒有辦法給自己國內的結構性改革創造一個必要空間,結構性改革也就一直不能推行下去。結果經濟長期疲軟,失業率長期居高。在這種狀況下,貨幣政策就會長期寬鬆,金融市場上的投資非常多,泡沫會非常大,風險非常高。這是發達國家的新常態。

不過,中國的新常態與發達國家不一樣。我們的新常態,我們的經濟增長,它的底在什麼地方?它的弧度在什麼地方?我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首先了解,從2010年一季度以後,經濟增長率下滑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個人認為,主要不是我們內部結構性的原因,而是外部問題。理由是,在中國經濟下滑的同時,其他國家經濟同樣在下滑。例如巴西,2010年增長7.5%,2011年隻剩下2.7%,2012年隻剩下0.9%,2013年也隻有2.2%。例如新加坡,2010年是14.8%,2011年隻剩下5%,2012年隻剩下1.3%,2013年3.7%。它們的表現情形跟我們是一樣的。這些國家在同一時間經濟增長的總態勢是一樣的,說明這其中有共同的外部原因。

從曆史的經驗來看後發優勢的潛力,我們從2008年開始應該還有20年8%的增長潛力。潛力要發揮出來的條件就是各種投資的資源,投資是按照比較優勢去用後發優勢。這些條件都滿足的話,8%的潛力就會被變成真實的8%的增長率。但是我們知道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裏,由於國內的新常態,我們的增長率可能會比8%的增長率低。

我個人認為,中國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這意味著即使產業過時還可以進行產業升級,還可以投資。未來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這個目標從可實現的條件來看可以在7%到7.5%之間。

這給我們企業家帶來什麼機會?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個海外並購的機會,一個中國企業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鏈轉移到海外。在新常態下,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必須加快到工資水平低的國家創造第二春。除了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國家,還可以看得更遠一些,非洲目前的工資水平在全世界是最低的,如果哪一天非洲的工資上漲了,全世界就再沒有低工資的地方了,非洲就是最後一站。

(注:本文係根據作者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機遇”論壇上發言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