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輝煌與困頓
特別策劃
作者:老馬
兩個“模範生”
歐債危機爆發後,歐洲出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產業結構“模範生”。
首個以國家整體經濟體為之付出代價的冰島,充分體現出成也服務業敗亦服務業的起伏顛沛。
冰島一直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的經濟體,基本依靠漁業,輔以畜牧業、鋁業等,特別是漁業,在冰島經濟中曾經擔當中流砥柱之責,2002年,漁業產品占到冰島出口總額的62%。冰島人也有憂患:漁獲呈下降之勢,且單靠漁業顯然無從達至高水平富裕境界。
1991年開始到2004年,時任冰島總理的奧迪森力主冰島經濟向服務產業的尖端層級——金融服務業轉型。銀行私有化、利率高水平、管製低門檻成為冰島金融業爭取全球資金的名片,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冰島。
拜國小人少之便,轉型的效果立竿見影,2005年,冰島人均國民收入位列世界第三,高達54795美元(約合32萬人民幣),2003年,冰島銀行擁有的資產是國內GDP總值的2倍,到2007年則達到國內GDP總值的10倍。
金融服務業的飛速膨脹,對應的是冰島實體產業的萎縮。冰島經濟結構漸成所謂“倒金字塔”形狀,虛擬經濟體量超過實體經濟,金融服務業成為冰島第一大產業。
華爾街患重疾,歐洲(歐元區)受感染發燒,冰島金融業的外來資本持有者紛紛抽資自保,基本靠外資撐起來的冰島銀行體係如同泡沫般瞬間破滅,四大私有銀行宣布破產被迫國有化。其時冰島國家信用也受累被評為垃圾級別,外界輿論稱其為“冰島破產”。
相比冰島的大起大落,本屆世界杯冠軍德國隊身上體現出來的穩定、健碩似乎也很大程度上代表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另外一種類型的模範生。
媒體認為,德國已經成為歐洲經濟的中流砥柱或者火車頭,有西方媒體曾經發表過一幅漫畫:歐元區經濟就像一組聯動的齒輪,最大的、提供係統動能的那隻齒輪是德國,然後是法國,再下就是大大小小齒輪表示的歐元區成員國經濟,意味著這組齒輪的運轉基本仰仗德國經濟的表現。
2014年初,德國市場研究機構發表的針對德國1000家企業的調查表明,德國經濟增長的勢頭相當不錯,當月德國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5.5,而非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3.1,而且環比去年是增長的,德國經濟一直被輿論看好。
125年來,“德國製造”已經成為德國的一張名片。與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消費者不一樣,70%的德國民眾使用和信賴德國製造的消費產品,德國製造就意味著實體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的占比高。
工業在德國經濟總量中貢獻了四分之一的份額,據DBI(德國工業聯合會)的數據,全德國有800萬就業人口在BDI的成員企業上班(德國人口8500萬),差不多八分之一的德國人在工業部門就業,EDI主席UIrich Grillo常說德國工業是“製造就業的機器”。
德國至今仍然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化國家”,而不少西方發達國家則被認為早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如美國)。
德國服務業的光芒則不那麼絢麗,德國媒體曾經報道過中國駐德國大使關於德國服務行業的印象,說“令他感到失望”,大使舉例說他官邸的水管漏水,請來的德國工人經過“三次”才修好,而他裝一根網線需要等待“一個月”,大使認為這些服務項目在中國“很快就會弄好”。德國媒體說大使同時認為“德國是非常優秀的國家”,特別是德國足球的優異成績令同為足球愛好者的大使著迷。
兩個歐洲經濟的“模範生”截然不同的經濟表現,特別是承受經濟動蕩和衰退的能力,給已經步入“後工業化”和尚未步入工業化階段的全球諸國不少啟迪。
美國製造業的回光
同時觀察工業化和服務業轉型,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模範生”——美國,盡管大多數輿論認為美國早已步入“後工業化”階段,工業化是美國已經翻過去的輝煌篇章,但在華爾街釀就的全球金融風暴的一片狼藉稍有舒緩的時候,有些人的目光又開始尋找美國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星星之火”,甚至開始憧憬美國工業、製造業的第二個春天。
一位美國撰稿人三年前曾預言:到2020年,將有數百萬美國人在崛起的製造業“重新就業”,而製造業的崛起會帶來美國相關的產業鏈、包括為製造業工人服務的行業帶來數以千萬計的工作崗位,這是美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的一大福音。
首先,相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發達和欠發達),美國是能源品種最齊全、儲藏最豐富的。工業化需要的基本動能於美國得天獨厚。其次,全球化令人工價格的地區差異縮小,比較優勢紅利正在消失。還有,美國稀土資源極為豐富,稀土資源是現代高技術製造業的“氨基酸”,美國早年封閉的資源可以發力。再則,美國的平均房價因經濟衰退暴跌,令有工作的人買得起房子了。
類似這樣的讚歌近幾年一直占據著美國媒體的重要版麵,似乎美國製造業的重新輝煌已經迫在眉睫。
現實中卻有些不明朗的陰霾籠罩在美國製造業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