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主品牌汽車:向死而生(1 / 2)

自主品牌汽車:向死而生

汽車

作者:溫曉薇

生還是死,這是個問題。近日,輿論再次掀起關於中國自主品牌生死問題的討論。

9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公布的汽車行業月度產銷數據宣告,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呈現12個月連續下跌態勢。早在2012年就預言“3到5年內可能一半左右的自主品牌汽車無法存活”的中汽協秘書長董揚再次提到,必須“死掉幾家企業”才能實現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浴火涅槃”。

無獨有偶,長安汽車黨委書記、副總裁朱華榮在今年8月中旬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也表示“不出5年,肯定有一半的自主品牌會死掉”。

同樣在9月1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聯合發布《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環保汽車(1.6升及以下乘用車)推廣目錄(第一批)》。由此,中斷了一年的汽車節能補貼再次浮出水麵。業界認為,這是國家對自主品牌出手救市,因為在該目錄超過160款車型中,超過六成都是自主品牌。

樂觀者預測,政府救市將是自主品牌反彈的信號,但有更多的聲音對自主品牌越發展越落後表示擔憂。

“跌跌不休”

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8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4.51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7.13%,比上年同期下降0.99%;同時,轎車方麵的下滑態勢更明顯,自主品牌轎車銷量為17.79萬輛,同比下降21.09%,占轎車銷售總量的19.53%,比上年同期下降5.55%。

此外,今年1-8月,國內乘用車累計銷售1149.39萬輛,同比增長13.9%。其中自主品牌銷量為374.04萬輛,同比增長9.6%。由於增幅低於乘用車整體水平,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去年的33.6%降至32.4%,同比下降了1.2%。

也就是說,從2013年9月份開始,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12個月呈現下跌態勢。

自主品牌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這不僅體現在汽車銷量方麵。在品牌認知度與忠誠度方麵,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也麵臨著嚴峻挑戰。

近期,波士頓谘詢公司(簡稱“BCG”)發布了一份名為《品牌忠誠度之爭:中國汽車市場的下一場戰役》的報告。報告稱,通過調查發現,85%的自主品牌車主計劃在購買新車時“更換品牌”,其中僅有30%的車主願意繼續購買其他自主品牌。

“目前在中國上路的國內自主品牌汽車約有5600萬輛。按照計劃更換品牌或升級消費的現有車主比例計算,將有近5000萬輛自主品牌汽車可能會遭遇‘品牌流失’。”BCG在上述報告中進行估算道。

對於自主品牌而言,壞消息還不止於此。9月27日,由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開展的2013年全國汽車用戶滿意度(CACSI)測評結果公布,中國自主品牌滿意度與合資品牌差距進一步拉大。

測評結果顯示,2013年中國自主品牌的滿意度指數比行業平均水平低4分,比合資品牌低5分。在影響滿意度四大要素中,自主品牌的品牌形象和感知質量與合資品牌差距拉大,分別達到6.1分和5.5分。產品質量方麵,自主品牌質量可靠性滿意度、性能、設計滿意度等評分均低於合資品牌,百輛新車故障次數則比合資品牌高出55次。服務質量方麵,自主品牌的售後服務滿意度、銷售服務滿意度分別比合資品牌低2分、3分。

雖然近年來自主品牌在外觀、性能和研發實力上都有大幅度提高,但要改變消費者長期形成的認知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越來越多不利消息傳來,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自主品牌“將死”的判斷。

政策錯位

就在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持續走低之時,業界尤其是汽廠商車對政府扶持政策的呼喚也顯得尤為急切。甚至有車企領導公開呼籲,在公車改革之後可以倡導8500萬黨員購買自主品牌汽車,為此應該把黨紀和國法加起來一起推進。

長期以來,“有困難找市長不找市場”已成為這些企業解決困難的習慣性思路。有分析指出,每一個地方的車企,其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後台老板”,也就是地方政府。許多弱勢的自主車企雖不大,但是對於當地經濟而言,卻至關重要,因為它與政府GDP數字、地區就業率、上下遊產業鏈的發展直接掛鉤,甚至關係到地方官員的政績。因此,地方政府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為其“排憂解難”。也正是由於自主品牌汽車對政策的長期依賴,其身上的“軟骨症”已經病入膏肓。

就在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十二連跌”之後,政府也還是忍不住出手相助。國家發改委、 財政部、工信部在時隔一年之後再次推出了節能補貼政策。而在超過160款車型的補貼目錄中,超過六成都是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