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為何在“香格裏拉”向中國發難
中國周邊
作者:葉邊
一年一度的“香格裏拉對話會”(簡稱“香會”,即亞洲安全會議,由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主辦、新加坡國防部協辦,定期在新加坡香格裏拉飯店舉行),已成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各國出席層級最高的安全對話機製。在5月30日至6月1日舉行的本年度(第13屆)對話會上,日本首相安倍與美國防長哈格爾互相呼應,無理指責中國在南海采取單邊行動,造成南海局勢動蕩,引起與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王冠中強烈反駁,導致中國與美日之間的激烈言辭交鋒。就在此次對話會召開前10天,中國在上海主持舉辦了“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亞信)第四次峰會,習近平主席提出“亞洲安全觀”,強調通過協商和談判解決分歧及爭端,建立新的地區安全合作框架。美日在香會的表現與中國在亞信提出的主張形成強烈反差。
為什麼美日選擇在此時此地向中國發難?安倍和哈格爾的言行是“不約而同”,還是互有預謀?他們的言論隻是“個人行為”,還是代表了各自政府的立場?中國應怎樣利用這個平台表達自己的政策主張?出席此次對話的國防大學教授朱成虎少將應邀向本刊介紹了有關情況。
安倍和哈格爾的“一唱一和”
朱成虎少將已是第四次出席香會。他說,盡管美日利用香會對中國發難已不是第一次,但在會上聽到安倍和哈格爾如此露骨的言論時,還是多少感到有些意外。不過,他表示,根據他多年的研究,很容易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朱成虎首先表示,這一切都是在美國“重返亞太”或“戰略再平衡”的背景下發生的。美國一向要在香會爭搶“主角”地位,這次哈格爾的講話果然又成了輿論焦點。從美國的角度講,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軍事力量的不斷加強,美國感覺到它的領導地位有被中國取代的可能,所以希望與其盟國以及夥伴國一起遏製中國的發展。從地區角度講,美國在東亞地區同盟國中的影響有所下降,日韓等國早就出現了對美離心傾向,美國在東亞的同盟體係受到挑戰。而中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向它靠攏,這就削弱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奧巴馬政府目前還麵臨著中期選舉的挑戰。烏克蘭事件後,奧巴馬遭到了國內保守勢力的詬病,所以美國在亞太有意顯示強硬。就哈格爾本人來說,他不久前在夏威夷和東亞之行過程中已有一係列過分言論,遭到中國反駁,我們在《世界知識》的研討會上也談到過這些(事見本刊第9期“封麵話題”——編者注)。哈格爾在此次香會上的言論正是他一貫立場的再次表現。而且,以他這樣的身份,他在香會上說什麼、怎樣說,不可能隻代表自己,甚至不排除事先與奧巴馬總統商量過的可能。所以他作出強硬的姿態,也有為奧巴馬政府迎合國內保守勢力應對中期選舉的一麵。
王冠中副總長指出,哈格爾的講話充滿著霸權主義味道,充滿著威脅和恐嚇語言,充滿著鼓動、慫恿亞太地區不安定因素起來挑事鬧事的意圖,充滿著非建設性內容。王冠中說,從哈格爾的講話聯想到安倍的講話,感到“他們是一唱一和的”。對此,朱成虎說,他在會上聽一些美國朋友介紹,美國事先對安倍的行為有一定的限製。因為美國不希望安倍加劇中日之間的緊張氣氛,不希望日本在與中國對抗的道路上走得太遠。但從安倍的言論看,他肯定是突破了美國給他的限製。從安倍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他的手勢以及翻譯的密切同步配合,顯然是在國內就做了非常精心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