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來了!

中國周邊

作者:胡娟

正如一場氣勢宏大、富麗堂皇的寶萊塢大劇,在一片喜氣洋洋、人聲鼎沸的喧囂聲中,納倫德拉·莫迪成為了印度獨立以來的第十五任總理。國大黨執政十年,後期的政績實在乏善可陳,最近三年經濟更是陷入低迷。麵對舉國腐敗盛行,政府也是難作為、不作為。因此,不管莫迪是否能兌現就職宣言中承諾的建立一個“強大、發達、包容”的印度,此時此刻,舉國上下可謂“人心思變”的印度都需要這樣一位以“改革”著稱,以“變”取勝的莫迪。而且他勝得很精彩,人民黨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好選舉成績,這足以使他在舉世的矚目和期待之中履新總理之職。

褒與貶

莫迪的人生很勵誌,他出身於低種姓家庭,舉家皆以經營小茶鋪為生。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個幼時便跟隨父親在當地火車站叫賣茶飲、青少年時曾與家中兄弟們在長途汽車站經營茶水攤的寒門之子,如今當了12億多印度人的家,因此其當選是典型的草根勝利。從西方到東方,從政客到學者,正如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本身就頗具傳奇色彩的莫迪更是被輿論勾勒出了多副麵孔,且褒貶不一。

他創造了“古吉拉特模式”的經濟奇跡,推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必由之路”被視為印度版的“發展才是硬道理”,於是有人說他是“印度的鄧小平”。

他結緣政治初期就投身於國民誌願團(最大的印度教社會文化組織,具有極端主義傾向)。因此他是典型的印度教主義者。在從政之初,他從不懼怕在公開演講中煽動印度教徒反對穆斯林。2002年他更是被指坐視古吉拉特發生震驚世界的反穆斯林騷亂不顧,導致近兩千穆斯林死於非命,這一度成為其政治生涯的汙點。不僅成為其政治對手攻擊他的主要話柄,也使得他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一直受到西方的譴責,美國政府更是拒絕向他頒發入境簽證,有人甚至稱其為“印度的希特勒”。

他承襲了人民黨的右翼思想和人民黨對外的一貫強勢的做派,因此又有人將他比作“印度的安倍”。此外,還有“印度的普京”、“印度的尼克鬆”,不乏其他各種解讀,而每種解讀也不乏其貌似有理的依據。總之,政令不暢、治理渙散、效率低下的印度,迎來了一位爭議中的政治強人,這是毫無爭議的。目前為止,莫迪是印度政壇由邦首席部長直接走上總理寶座的第一人,或許,他確實可以打破印度經濟發展改革多年來萎靡和消沉的局麵。

廁所與神廟

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從一個小黨逐漸成長為左右印度政壇兩大主要政黨之一的曆程,本質上就是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複興曆程,始於上世紀80年代。而且人民黨在1998年至2004年間曾一度成為印度執政黨,其間印度人民黨領導下的聯合政府執政時期政績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執政七年中,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保持在7%左右,2003年的經濟增長率更是高達8%以上。但2004年人民黨還是無可奈何地成為了下野黨,2009年時也無力東山再起。

人們對人民黨濃鬱的宗教色彩、民族主義和強勢做派總是印象深刻。它曾經毫無遮攔地鼓吹“一個國家、一種宗教、一種文化”,由此激化了印度教派矛盾的惡性膨脹,並釀成流血慘案。對中國而言,1998年人民黨主政時的印度核試爆亦使中印關係跌入穀底。

莫迪顯然身負極端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印記,但是他響亮地拋出了“廁所高於神廟”的競選口號,這恐怕是高舉“世俗主義”大旗攻擊他的各政黨和政敵始料不及的。發展主義、實用主義、民生主義、經濟優先的思路清晰可見。有別於當年的“印度大放光芒”運動,“廁所”更容易直達民心。

眾所皆知,印度人當街如廁總是叫初臨印度的人唏噓不已,據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印度有近一半家庭沒有廁所。民主國家的執政之基是民心,誰貼近了最廣大的民心,誰就邁向了最後的勝利。1998年至2004年間印度的GDP不是沒有增長,而是這種增長未能惠及廣大普通民眾,尤其是對農村投入嚴重不足,農民生活水深火熱,人民黨甚至被媒體批為“富人黨”。大規模教派衝突更是嚴重傷害了人口總數12.5%左右的穆斯林選民的感情,遭到了國際社會的詬病。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十年之後莫迪汲取了過去人民黨敗北的教訓,同時抓住了國大黨的腐敗、醜聞纏身、經濟增速急跌的軟肋。寒門出身的莫迪誓言要帶大家“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