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浦路斯:上帝在南 真主在北
世界態勢
作者:董玉潔
2014年5月12日,歐洲人權法院對土耳其做出判決,要求其為1974年入侵塞浦路斯支付塞島希臘族政權9000萬歐元的賠償金。對此,土耳其外長達烏特奧盧表示,土耳其不承認希臘控製的塞浦路斯政權的存在,因此拒絕接受該判決。有土耳其專家認為,塞浦路斯這次又被歐盟當槍使,目的是表明歐盟“不待見”土耳其。
從表麵來看,1974年土耳其出兵塞浦路斯直接導致了這個地中海小國分裂至今,這也是歐洲人權法院要求土耳其給予塞浦路斯賠償的理由。不過,若從曆史和民族感情上去揣摩,究竟誰應該為這個小國的分裂負責,卻是有些“傻傻分不清楚”。
一個小島 兩大民族
位於地中海東部的小島塞浦路斯,地處亞非歐三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自古以來就是周邊大國擴張的覬覦之地。從時間上看,島上希臘人身影的出現要早上土耳其人3000年,他們於公元前16世紀就開始了向塞浦路斯島移民的曆史。公元前12世紀至11世紀之間,古希臘爆發了著名的“特洛伊戰爭”,再次造成希臘人向塞浦路斯島的大量移民。從此,塞浦路斯打上了深深的希臘文明的烙印。此後,腓尼基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相繼征服過了塞浦路斯,不過,征服的結果卻是留在島上的征服者漸漸被希臘文化所同化,包括後來移民來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隨著民族的逐漸融合,塞浦路斯島上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上的、信仰東正教的希臘族人。
16世紀後奧斯曼帝國崛起,並於1571年9月征服了塞浦路斯,從此, 塞島上出現了一個新的民族——講土耳其語、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族人。此後,土耳其人不斷向塞島移民。由於兩大民族的語言、宗教和生活習俗在這一時期已經成熟,加上奧斯曼帝國的宗教寬容政策的影響,這次征服並沒有導致新一輪的民族融合,但在很長時間裏,兩大民族雖有矛盾但仍能和平共處。
1878年,沒落的奧斯曼帝國將塞浦路斯轉交給英國管理。人口超過塞浦路斯70%的希臘族人把希臘看做母國,強烈渴望與希臘合並,這一願望自然遭到土耳其族人的反對,而英國利用兩族的矛盾維係著自己的統治。二戰後,隨著全世界範圍內民族解放運動的風起雲湧,希臘族人渴望與母國合並、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熱情空前高漲,並得到了希臘政府的支持。英國為了達到長期統治的目的,將早已無權幹涉塞浦路斯事務的土耳其拉進來製衡希臘。1955年6月英、希、土三國召開會議,希臘堅持要求合並而土耳其堅決拒絕,因此會議無果而終。此後,在希臘和土耳其的分別支持下,塞浦路斯島上的兩大族人暴力衝突逐漸升級。為緩和逐漸惡化的局勢,各方最終妥協,於1959年簽署《蘇黎世—倫敦協定》,結束了英國在塞浦路斯的殖民統治,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國。
“綠線”的形成
獨立並沒有化解兩大族之間的矛盾。希臘族一直將土耳其族視為少數民族,認為協定給予土耳其的權力過多,主張修改憲法,遭到土耳其族人的反對。
1963年12月,希土兩族在首都尼科西亞再次爆發嚴重暴力衝突,英國被迫調動了駐塞浦路斯軍事基地的部隊來控製事態,並召集兩族代表談判。英國指揮官用綠色標記筆在尼科西亞地圖上標出雙方隔離線,由此產生了“綠線”的說法。在此後的十年中,土耳其族人退出了共和國政府,雙方不斷上演暴力衝突和談判的戲碼,而希臘和土耳其出於民族感情和現實考慮也越陷越深。
長期以來,塞浦路斯島上的鬥爭形勢是希臘族占優,而這一局麵在1968年塞浦路斯希臘族大選後發生了改變。贏得總統連任的馬卡裏奧斯主張塞浦路斯作為獨立國家實現統一,這引起了希臘族內堅持與希臘合並的人及希臘軍政府的不滿。在希臘軍政府的支持下,希臘族內部的“倒馬”活動愈演愈烈。1974年7月15日淩晨,希臘軍政府在塞浦路斯發動軍事政變,炮轟總統府,試圖炸死馬卡裏奧斯。馬卡裏奧斯僥幸逃脫後,主張與希臘合並的桑普森被扶持上台。希臘軍政府缺乏遠見的行動直接導致了五天後土耳其軍隊在塞浦路斯的登陸,7月22日,希臘軍政府在民眾的反對聲中倒台,桑普森政權也隨之垮台。在聯合國及英美兩國的壓力下,土耳其最終同意了和平談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