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阿合作論壇:不平凡的十年(1 / 2)

中阿合作論壇:不平凡的十年

中國與世界

作者:劉寶萊

6月5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講話。

三次節點性的部長級會議

中阿合作論壇是2004年胡錦濤主席訪問阿盟總部時,中阿雙方共同宣布建立的。十年來,中阿論壇從小到大,成績斐然。

首先,論壇機製日益健全完善:設立“部長級會議”,由中阿各國外長和阿盟秘書長組成,每兩年舉行一次,必要時可召開非常會議;成立“高官委員會會議”,每年召開例會,負責籌備和落實部長級會議的有關決議;建立其他相應機製,比如中阿能源合作大會、中阿友好大會、中阿新聞合作論壇、中阿關係暨中阿文明對話研討會、中阿企業家大會暨投資研討會、中阿互辦藝術節、中阿衛生高官會議等。其次,論壇合作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教衛生、環保、人力資源、培訓等領域,給中阿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和實惠。

在過去十年,中阿論壇舉行了三次具有節點性意義的部長級會議。第一次是2004年9月在阿盟總部召開的首屆部長級會議,中阿簽署《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宣言》和《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行動計劃》;第二次是2010年5月在中國天津召開的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宣布在論壇框架內建立全麵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合作關係;第三次是2012年5月在突尼斯召開的第五屆部長級會議,會議發表公報強調,無論國際和地區局勢如何變化,發展中阿友好關係都是雙方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

引領中阿關係發展

十年來,在中阿論壇的引領下,中阿關係已提升為戰略合作關係。從政治層麵看,中阿雙方政治交往密切,高層互訪頻繁,相互理解和信任不斷加深。近年來,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大都相繼訪華,中國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往訪。對於阿拉伯地區發生的變革,中方尊重阿拉伯人民的選擇,反對外來勢力幹涉該地區事務,一如既往地促進同阿拉伯各國友好合作關係的全麵發展。對於敘利亞危機,中方一貫主張通過談判政治解決問題,反對外來幹涉、強行推翻敘合法政權。對於巴以正在舉行的和談,中方予以積極支持。為此,中國外長王毅去年底訪問了巴以。總體而言,中方上述立場得到了阿方的高度評價和理解。

從經貿往來看,阿拉伯地區動蕩以來,中阿貿易不僅未受到衝擊,反而繼續攀升,從2005年的512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2388億美元。中阿互相直接投資從2004年的11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93.7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92.4億美元,阿方投資1.3億美元。工程承包累計完成營業額也從135億美元提高到1445億美元。此外,中阿能源合作進展較快。2013年中國進口原油約2.82億噸,其中從阿方進口1.33億噸,占47%。

從文化層麵看,中國同阿拉伯各國均簽定了雙邊文化合作協定,推動了雙方高層次、寬領域的文化交流。每年中方都向阿拉伯國家派遣數千名留學生、教授、醫護人員、體育教練等,阿拉伯國家也向中國派遣大批留學生。目前,大約有8000名阿拉伯國家留學生在華學習,其中2000人享受中國政府頒發的獎學金。此外,迄今已有20所孔子學院在阿拉伯國家設立。中阿還在論壇框架內舉辦了大量文化交流活動。

中阿論壇的活力之源

中阿論壇之所以擁有如此活力、取得如此成績,主要源自幾個方麵:

其一,中阿友誼淵遠流長,深入人心。自中國的秦漢時期以來,中阿先驅者們曆盡艱辛,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為雙方使者、學者和商賈頻繁交往打開了方便之門。比如,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西域文化成果。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伊本·阿凡也曾派特使到長安拜見唐朝皇帝。著名的阿曼航海家阿卜杜拉·卡塞姆於公元8世紀漂洋過海,到達了中國廣州。在長期的交往中,中阿人民發展出了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