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看待外資的抱怨(二)(1 / 2)

如何看待外資的抱怨(二)

中國與世界

作者:周密

行政許可對外資形成嚴重阻礙嗎

對於外資而言,行政許可指的是在中國開展業務所需要的許可證和政府批複。根據2013年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調查,69%的受訪企業在中國經曆過行政許可方麵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產品審批延遲、業務拓展延遲、外商投資延遲、營業執照延遲和日常活動延遲等方麵。受訪者認為,不僅在中央層級遇到過行政許可上的問題,在省級、市縣區級和投資所在的開發區,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類似問題。那麼,外資麵臨的行政許可問題已經嚴重到影響企業投資了嗎?

產品審批延遲是反映最多的行政許可問題。2004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正式施行,該法成為我國政府行使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據。

新一屆中央政府已經開始主動減少對經濟的幹預力度。2013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研究主題就是加快推進機構改革,以落實本屆政府將現有行政審批事項再削減1/3以上的目標。對外資在華開展業務的審批環節,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分析表明,可能正處於中央向地方放權進程中,截至2013年秋季仍未發現行政許可方麵有重大調整。不過,根據11月1日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李總理講的數據,新一屆政府已經累計取消、下放了334項行政審批事項。2014年1月,簡政放權繼續成為國務院的第一件事。積極響應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出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等三項措施,即:公開全部行政審批事項清單,逐步向審批事項“負麵清單”管理邁進;清理並逐步取消各部門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消除審批管理“灰色地帶”;重點圍繞生產經營領域,再取消和下放70項審批事項,保持簡政放權的連續性。

當前,中國對外資實施的管理是采取正麵列表方式,在最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中明確列出了“鼓勵產業”、“限製產業”和“禁止產業”三大類。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明確推行外商投資的負麵清單管理模式,中美雙邊投資協定更是基於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麵清單管理模式進行,這種外資管理方式將有效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大幅減少行政許可對外商投資的影響。不過,即便完成外資準入管理方式的改革,外資在向中國市場推出新產品和新服務時,依然需要獲得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認可。這種做法在各國都是如此。外資已有的經驗、慣常遵循的標準和規範以及服務中國市場的經驗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其獲得監管部門放行的周期,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商投資的積極性。

中國是否擁有符合外資需要的足夠好的人才

很長一個時期,外企一直是各類人才心目中的“香餑餑”,但近些年來,外資在華的人才招聘難度大幅增加。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調查,2014年,有71%的受訪企業預計將在華擴大業務人數,將招聘更多員工作為在華拓展資源投入的首要方式;21%的企業保持不變;僅有8%的受訪企業表示會縮減在華雇員規模。那麼,中國是否擁有符合外資需要的足夠多、足夠好的人才呢?

外資來華後,在與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中逐步發生變化。來華投資初期,外資生產的商品、提供的服務與中國本土或進口的相比質量高、價格高,也多依照其全球薪酬計劃,向中國雇員支付工資。當時中國整體工資水平較低,外資的條件顯得十分有吸引力。隨著本土企業在競爭中不斷成長,中國境內整體勞動收入水平快速上升,但外資企業仍遵循全球薪酬增長方案,增長幅度相對有限。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調查顯示,61%的受訪企業計劃在2013年度給員工的薪酬上調5%~10%,這一增幅低於2001~2012年城鎮單位人員工資14.2%的年均增幅,也低於該期間外商企業11.1%的年均增幅。但是,為了貼近中國本土需求,提升競爭力,不少外資將研發中心和設計中心等高附加值的業務環節放到中國,對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這與其願意支付的勞動力成本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也就是說,外商企業既想吸引和雇傭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又不願意支付更高的報酬。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