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曆史,叩問人性,不忘傳統
訪談
作者:劉娜
當代俄羅斯文壇的獎項名目繁多,種類齊全,除可區分為官方文學獎和非官方文學獎兩大陣營以外,還可細分為麵向新生代作家的文學獎,獎勵戰爭等題材作品的文學獎,針對專門體裁作品的文學獎等。各項文學獎的獎金數額也是參差不齊,有高達300萬盧布、僅次於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書獎,還有僅獎勵一盧布、一瓶伏特加和一個蘋果的安德烈.別雷獎。
2014年,大書獎、俄語布克獎、雅斯納亞波良納文學獎等獎項依然吸引著公眾的眼球,但也有不少文學獎爆出冷門,例如,布寧文學獎評委會因參賽作品“體裁不符合要求”而決定當年度暫不授獎,別爾金中篇小說獎、尤裏.卡紮科夫短篇小說獎在俄羅斯媒體上更是銷聲匿跡。相對於官方文學獎對愛國主義等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一係列非官方文學獎因其獨立性和自由性,更能反映2014年俄羅斯文壇的概況。以下我們就通過幾個影響較大的非官方文學獎來對俄羅斯文壇做個巡禮。
大書獎
2014年11月25日,第9屆俄羅斯大書獎在莫斯科市帕什科夫之家頒發。紮哈爾.普利列平憑借《居所》榮獲一等獎,弗拉基米爾.索羅金以《碲釘共和國》、弗拉基米爾.沙洛夫以《回埃及記》分獲二、三等獎。此外,在頒獎儀式上還為獲得讀者投票最多的作家頒獎,前三甲分別是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二手時間》)、紮哈爾.普利列平(《居所》)、阿列克謝.馬庫申斯基(《駛向阿根廷的客輪》)。列昂尼特.卓林則被授予文學貢獻獎。
普利列平的長篇小說《居所》,講述了執法機構的創造性工作和剛剛走上勞改道路的囚犯們的艱難之路。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末嚴寒而美麗的索洛維茨群島上。勞改營裏生活著最後一批人,其中有知識分子、僧侶、匪首和肅反工作人員。他們之間的命運紛繁複雜,已經無法分清誰是劊子手、誰是受害者。
紮哈爾·普利列平及其獲獎作品《居所》
索羅金在《碲釘共和國》中預言了歐洲在未來“新中世紀”的命運。那是個居住著農奴主、十字軍軍人、侏儒、巨人、怪獸等的世界,所有人都在尋找幸福,而隻有一種神奇的金屬,深藏於“碲釘共和國”中的碲,可以給他們帶來幸福,因此,人們生活的目標往往隻有一個:碲釘。很多政治體製、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麵各不相同的小國家,因為“碲”而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沙洛夫的《回埃及記》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但除書信之外,小說中還包括了作者的摘錄和引文。具體內容將在下文加以介紹。
大書獎是俄羅斯最高文學獎項之一,其獎金數額僅次於諾貝爾文學獎,在世界上居第二位。一等獎的獎金為300萬盧布,二等獎為150萬盧布,三等獎為100萬盧布。大書獎由俄羅斯國內文學支持中心設立於2005年11月14日,其主要目的是“尋找並獎勵那些為俄羅斯的文藝事業作出實質性貢獻、能夠提高俄羅斯當代文學社會價值、吸引讀者和社會注意的作家”,以“喚起民眾對於文學的興趣,使書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共有359部俄語作品參與了本屆大書獎的角逐,最終有29部作品進入長名單,9部作品進入短名單。
俄語布克獎
2014年12月5日晚,俄語布克獎在莫斯科金環酒店揭曉,弗拉基米爾.沙洛夫奪得大獎,他的《回埃及記》被評為年度最佳俄語小說。進入決賽的還有阿納托利.維什涅夫斯基(《彼得.司捷潘諾維奇傳記》)、娜塔莉亞.格羅莫娃(《鑰匙》)、紮哈爾.普利列平(《居所》)、維克多.列米佐夫(《自由意誌》)、葉列娜.斯庫利斯卡婭(《大理石天鵝》)。
《回埃及記》用書信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家族的曆史,這個家族與經典作家尼古拉.果戈理有血緣關係。沙洛夫用五年半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巨製,在談到小說內容時,他說:“我認為,尼古拉.果戈理去世之後,許多俄羅斯作家都在嚐試續寫他的巨著《死魂靈》,因為在這部尚未完成的小說中有著某種非常神奇的啟示。或許,如果將其續寫完成,那麼我們就能夠明白生活的意義了。為什麼將小說取名為《回埃及記》?我覺得在《聖經》中所記載的出埃及之後,我們在某一時刻掉轉方向又回到了埃及。而20世紀的曆史,在我看來,就是重返埃及的曆史。”
評委會主席安德烈.阿爾耶夫指出,與蘇維埃文學相比,當今作家的自覺意識得到了解放,他們能更加自由、大膽地書寫,不斷通過作品來揭示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此次進入決賽的作家都是這樣。評委會成員傑尼斯.德拉古恩斯基認為,沙洛夫獲得本屆俄語布克獎是實至名歸, “這是一部非常嚴肅、睿智而又優美的作品”。
評委們的讚譽並非溢美之詞,在此之前,《回埃及記》已經進入過國家暢銷書獎短名單,並獲得大書獎三等獎,此次更是同時斬獲俄語布克獎和大學生布克獎,這些都充分說明了這部小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