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記者介入新聞,無論學界業界,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但是,無論結論如何,從電視新聞的發展來看,記者介入新聞卻一直無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
有學者以為,民生新聞相對傳統新聞,在視角上有從“‘全知’、‘俯視’等,向 ‘介入’、‘平視’”的轉變。①而作為“民生新聞的更新換代產品”②——幫忙類節目更是以介入為己任。山東有線電視中心生活頻道總監,《生活幫》的創始人王忠甚至認為,“如今,電視民生新聞就是由報道者成為了參與者。”③
所以對於幫忙類電視節目,筆者以為,重要的不是能不能介入、要不要介入的問題,而是怎樣介入,如何呈現介入的問題。如果從受眾的角度看,幫忙類電視節目必須要給觀眾鮮明的介入感。
從幫忙類電視節目的興起來看,有學者認為,幫忙類電視節目興起,是因為“順應了當前電視民生類新聞進一步體現媒體服務功能的趨勢……在某種意義上成了‘為老百姓說話,替老百姓辦事’的一個傾訴、投訴的平台”④,也就是說,幫忙類電視節目必須要能為觀眾服務,幫助觀眾解決問題。但是,電視媒體畢竟不是職能部門,無論問題最終解決與否,電視媒體的首要職責還是傳播。從這個意義上說,讓觀眾從節目中感受到媒體的介入,體現為民服務的意識,是幫忙類電視節目的生存之本。
筆者以為,介入的核心要素包括兩個方麵:一個是在場,一個是參與。但如何使這兩點充分展現出來,不僅僅是理念和定位,也是現實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幫女郎 幫你忙》(以下簡稱《幫女郎》),是安徽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全國十佳地麵頻道)在2008年10月18號推出的一檔全新民生新聞欄目。開播當月,就位居市網收視第一名。兩個月後,又奪得省網收視魁首,並一直保持至今。
據CSM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2月份,欄目全年平均收視率在3.4個點以上(合肥地區),最高收視率達到10.55,市場份額近23%,均高出同時段排名第二位的頻道一倍以上。與開播前同時段相比上升了480%。
《幫女郎》不僅在收視上取得成功,還贏得很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許多觀眾認為《幫女郎》實實在在為百姓辦事,能解決難題,是老百姓的貼心人。筆者以為,《幫女郎》之所以能給觀眾這樣的熱心幫忙印象,與其每天節目所充分展現的介入感是分不開的。
一、創造性地利用記者隊伍,打造明星“幫女郎”
一線記者作為介入者,無疑能增強觀眾的親近感。筆者以為,“幫女郎”的成功之處,就是發掘出一線記者資源,打造出一個明星新聞團隊。這一點不但讓《幫女郎》欄目與其他民生新聞有了顯著差異,而且也使欄目的幫忙性更容易得到體現。可以說,利用幫女郎,增強報道的介入感,是欄目的製勝法寶。具體來說,包括以下措施:
1、增加出鏡率
幫女郎欄目規定,每條新聞如無例外,記者至少有一次出鏡。欄目每天開場,都有一條稱為“緊急求助”的報道,基本上全由出鏡加同期聲組成,形式感特別強。遇到重大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出於對觀眾關注度的考慮,不得不進行報道時,出鏡也被當作區別於其他欄目的差異化“武器”。大量的出鏡可以淡化報道內容與欄目定位之間的偏差,有利於保持欄目風格上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這些出鏡延續了觀眾對“幫女郎”的一貫關注,強化了無論什麼情況下,“幫女郎”都在場的印象。
如果把出鏡的內容當作顯性表達的話,那麼每次出鏡還有一個共同的隱性表達,即告訴觀眾“我在這裏、我在參與”。不過,與其他民生新聞記者出鏡不同的是, 《幫女郎》裏的出鏡都隻由幫女郎完成。她們人數固定、人員穩定、稱謂統一,具有明顯的係統性。事實上,現在幫女郎已成為幫忙的符號,也是欄目的品牌象征。
2、注重展示幫女郎有個性的采訪活動
出鏡的方式本身多種多樣,而幫女郎在節目裏的身影並不僅限於出鏡。展現幫女郎有個性的采訪活動,也是欄目報道的一個重要內容。把采訪本身當作報道的一部分,在體驗式報道裏也經常出現。
“體驗式介入,是指記者直接參與某一事件,或者就是事件當事人,以親身體驗的方式經曆事件發生、發展、結局的全過程。在體驗式介入中,事實都是記者親自經曆、體驗的,記者與事實融為一體,而隻需‘將新聞(親身經曆)說出來給人看’。”⑤筆者以為,記者的體驗在每一次采訪活動中都會發生,因此對記者個人經曆的展現,也不應隻局限於體驗式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