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是廣播電台的立台之本。如何做好廣播新聞編輯,筆者認為,一、強化廣播新聞的時效性;二、增強頭條新聞的指導性;三、提煉新聞提要的鮮活性;四、增強信息的實用性;五、發揮廣播現場的生動性;六、注重節目編排的技巧性;七、增強言論的感染力。
【關鍵詞】廣播 新聞 編輯
新聞節目是廣播電台的“立台之本”,是電台節目的“重中之重”,亦被稱之為廣播的“支柱”。在媒體競爭激烈的信息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凸顯廣播的傳播快捷、信息量大、聽眾獲得信息隨意性強等優勢,對廣播新聞從內容和形式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廣播編輯,要注重編輯技巧的多樣性,多創精品,滿足受眾的需求。
一、強化廣播新聞的時效性
新聞從業人員要有高度的新聞敏銳感和政治責任感。廣播新聞采編是一項時效性很強的工作,應當努力做到在事情發生的同時或發生以後就馬上報道,盡最大可能增加“今天”、“剛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新聞。為此,電台要建立一整套從稿件采寫到編發的“搶時間”工作流程,做到快采訪、快寫稿、快編稿和快播出,做“全天侯”24小時的編輯記者。電台每天從淩晨到深夜有許多檔新聞節目,可以不斷報道最新收到的消息,遇到特別重要的大事,電台可隨時停播其他節目播送重要新聞。讓聽眾及時聽到豐富多彩、簡明扼要的最新消息,才能發揮廣播所長,增強在媒體中的競爭力。例如,2008年年末,巢湖市廬江縣泥河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徐翠萍同誌帶領群眾抗雪救災,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讓徐翠萍和她的兩位同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接到采訪任務後,我台立刻作出反應,抽調精幹人員第一時間趕赴廬江進行現場采訪,將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聞通過電波及時向聽眾報道,充分體現了廣播媒體的快捷優勢。
二、增強頭條新聞的指導性
新聞節目中,領導活動、會議報道是常規報道,但並不是所有的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都有頭條價值。擴大頭條的報道麵,提高頭條新聞的質量,就要讓頭條新聞主題鮮明、事實新鮮,能夠“抓住人”,吸引人。選擇頭條新聞,要破除5種思維定式:1、過分強調對中心工作的指導,忽視對中心工作以外的指導;2、習慣於大而化之的籠統的指導,忽視具體化的有個性特點的指導;3、看似重視思想性,實際上還是具體的業務指導;4、重視狹窄範圍的指導,忽視廣泛意義上的指導;5、比較習慣於采取直接體現什麼精神的生硬的指導,忽視循循善誘的指導。筆者認為,那些圍繞大局、弘揚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經驗、新成就、新風尚以及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反映群眾關心的問題的新聞才應上頭條。巢湖電台近年來采製的《銀魚減產再次敲響巢湖水環境惡化警鍾》《一剪寒梅傲立雪中——追記徐翠萍》和《大學生與農民工爭飯碗說明了什麼?》等新聞就深受聽眾喜愛。
三、提煉新聞提要的鮮活性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恰當運用修辭,能增加標題的文采和吸引力。廣播與報紙不同,它沒有標題但廣播可做“提要”。如何做好“提要”,對吸引聽眾,實現新聞節目的整體價值,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報紙上發表的新聞,每一條都有標題,電台廣播的新聞卻不是每條都寫提要。要從全局著眼,選擇最重要的、最新鮮的、最吸引人的和人民群眾關係密切的新聞寫提要,在準確、鮮明、生動、簡潔、清楚上下功夫。在提要中,有時還應對重要的新聞事件進行簡短的評論。聽眾聽了這樣的提要能了解新聞的意義,了解電台對這一新聞事件的態度和立場。因此,有人說,好的新聞提要是“一句話”的評論,起點睛作用。寫新聞提要應選形調聲,以長短適度、結構勻稱為好。構架提要應注意修辭,特別要善用動詞,使提要“活”起來;要挖掘新聞事實的個性,找準特點和角度,以更準確生動地表達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