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框架視角下的哥本哈根會議報道(2 / 3)

二、報道涉及地域對比

在報道地域的統計中,將中美兩個國家單列出來是因為中國和美國在本次會議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而且很多媒體在報道氣候大會時確也強化了兩個大國間的爭議。從表2可以看出, 《人民日報》涉及中國的報道比例高達83.3%,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報道與中國相關的新聞事件理所應當,結合其報道的涉及本國以外地區的比例來看(美國13.0%,其它發達國家37%,其它發展中國家38.9%),《人民日報》顯然對於報道別國較為審慎,這一點恰恰契合了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即互不幹涉內政。由於《人民日報》很大程度反映了國家立場,在報道其它國家時自然保持了一定的克製。反觀《南方都市報》,在涉及其它國家報道的比例上遠高於《人民日報》,作為一家區域性的報紙,《南方都市報》這樣的處理表明他並不局限於區域報道,而是力求在國際新聞上有所作為。

三、報道的消息來源對比

從表3中可以看出,《人民日報》的消息來源明顯集中於政府機構及其成員,達到61.1%,而在其他來源上表現得較為平均;《南方都市報》則呈現消息來源“三分天下”的局麵,即政府機構、其他媒體(通訊社)、記者自身所占比例相近,均在33%左右。可見,官方的議題核心較容易成為黨報的新聞框架,而《南方都市報》則傾向於通過多元的消息來源平衡其報道。

四、報道態度對比

由表4所示,在媒體的報道態度上,《人民日報》表現得更為“正麵”,其中“讚成”和“建議”的比例之和達63%,更多地展現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對減排做出的承諾、貢獻,以及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如《減碳,中國一直在行動》《中國給國際社會樹立了好榜樣》《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展現風範》等,即使表達與別國不同的觀點,也是多以“建議”的態度反映出來。相比之下,《南方都市報》的報道則對負麵態度作了較多呈現,其中包含“反對”、“批判”、“爭議”等態度的報道比例達39.9%,且從標題措辭可見一斑,如《發達國家不要再開空頭支票了》《兩大陣營 分歧嚴重》《中國代表:拿中國與歐盟作比較不“厚道”》等,都反映了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各陣營之間的激烈。

五、報道主題框架對比

除了上述幾點,報道主題最能反映兩份報紙的媒體框架,在這裏,報道主題亦可理解為報道中體現出的新聞價值取向,這是每份報紙辦報理念的外在表現。一則報道可能由一個或多個框架構成,這些框架之間的競合在潛移默化中構成了報道的主題。經過分析,我們認為,在兩份報紙關於哥本哈根會議的報道中,主要包含以下主題框架:(見表5)

將《人民日報》與《南方都市報》的共149篇報道的內容置於以上5個主題框架進行考察,所得的結果見表6:

從統計結果可以明顯看出,《人民日報》哥本哈根會議報道的三個主題框架分別是環境框架、政治框架及資源框架,而《南方都市報》的三個主題框架是政治框架、衝突框架和後果框架。從二者的相同點說,政治框架在兩份報紙的報道主題中都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達到61.1%和57.9%。可見作為涉及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性會議,哥本哈根大會不僅是單純地為了氣候問題,而且成為了全球各國、各大陣營間政治博弈的場域,這種事件屬性超越了媒體的發行地域、經營性質,使得政治框架必然成為各家媒體的主要新聞框架。在環境框架方麵,《人民日報》的比例遠遠高於《南方都市報》,原因在於《人民日報》在大會召開期間的相當一部分報道並未指向會議本身,而是較多地以低碳生活倡導者的身份進行報道,如《“低碳生活”創新生活》(2009年12月7日13版)、《算算低碳帳》(2009年12月14日17版),都是環境框架的具體呈現。此外,《人民日報》運用資源框架的比例也明顯高於《南方都市報》,這與前文所述其在報道態度上傾向讚成與建議這點能夠相互印證。相反,《人民日報》在衝突框架和後果框架的運用上皆明顯低於《南方都市報》,這反映了後者作為都市報對新聞價值中趣味性、重要性等因素的追求,如《小島國呼籲:溫控≤1.5℃》(2009年12月11日A32版)中寫道“……圖魯瓦這樣的島國,在海平麵繼續上升後,將不得不麵臨舉國搬遷的情景。”直陳後果,擺明利害,這樣處理可以引起讀者的關注,作為一家麵向市場的媒體,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