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框架視角下的哥本哈根會議報道(1 / 3)

【摘要】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如期舉行,彼時全球媒體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國內媒體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為理論工具,通過分析《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在氣候大會召開期間的相關報道,歸納出兩者在三個方麵的異質性,認為這些異質性是不同新聞框架導致的不同詮釋之間的合流與互補,並得出兩份報紙媒介框架的差異是中國媒介生態更為開放與多元的體現這一結論。

【關鍵詞】媒介框架 哥本哈根會議 人民日報 南方都市報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由於氣候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使其日益受到全人類重視,加之此次會議的規格高、爭議多,自然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但是,與多數情況下國內媒體就國際焦點事件采取口徑一致的報道不同,我國媒體對哥本哈根會議的報道呈現出了一定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表現在哪些方麵?通過怎樣的方式得以體現?這種異質性又說明了什麼?這些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本文以國內的兩份報紙《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為例,對兩者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期間刊載的與環境相關的報道進行分析。選擇《人民日報》是因為它反映了中央政府的聲音,其發行量居大陸黨報之首,同時,他“既是黨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且因其地位的特殊性,對大陸主流報紙有著引導效應; 《南方都市報》是傳媒市場化改革後應市場需求而生的新興傳媒,被新聞學者視為中國大陸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秉承者與引領者。①樣本選取了兩份報紙從12月7日到12月20日,即大會召開期間的全部相關報道,其中《人民日報》共計54篇,《南方都市報》共計95篇。

同時,鑒於新聞報道本身是一種建構活動,其中必定包含特殊的敘事結構和思維模式,因此本研究采用“新聞框架”理論來進行解讀。美國學者Gamson認為,框架的定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指“界限”(boundary,如攝像機的鏡頭)之意,可引申為對社會事件的規範,人們藉此觀察客觀真實;另一類則指人們用來詮釋社會現象的“架構”(building frame),以此來解釋、轉述或評議外在世界的活動。②Gitlin將框架概念運用到媒介研究中,並將這一概念與新聞話語的生產直接聯係在一起,認為框架能使新聞從業者快速地對信息進行常規處理包裝後有效傳遞給受眾。③Gaye Tuchman也在《做新聞》一書中引用了“媒介框架”這一概念——“媒介的框架就是選擇的原則——刻意強調的、闡釋和呈現的符碼。媒介生產者慣常於使用這些來組織產品和話語。”④由此,“新聞框架”也就是指記者在處理信息時整體性的思考模式,或中心意義的組織方式。根據這些定義,本文將報道體裁、報道地域、報道態度、消息來源以及報道主題作為框架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

一、報道體裁對比

從表1可以看到,在社論一項上,《人民日報》並未就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刊發社論,而《南方都市報》在大會召開的初始階段、關鍵時期及閉幕當天都刊發了社論,分別為《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大責任》、《哥本哈根峰會:協議並不等於成果》、《哥本哈根峰會:讓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報社的立場和態度,也反映了該報對氣候問題的重視程度。其次,在評論這一體裁上,《人民日報》的使用比例較之《南方都市報》略高,反映出黨報對於觀點傳達的重視。第三,在記者親曆報道的運用上,《南方都市報》以12.6%對3.7%的比例高出不少,這一類型的報道往往主觀程度較高,以“我”即記者的口吻進行敘事,雖然能夠使報道更為生動精彩,但記者的主觀介入難免會影響報道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