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傳媒業處於一個新舊媒體共存共生、此消彼長的時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傳播中的主角之一,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衝擊。這首先體現在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受眾的有力爭奪上。傳統媒體因為成本負擔較重、優勢不明顯等原因,其受眾正在逐漸萎縮;而新媒體倚仗它的便捷、及時、交互等優點,正逐漸成為受眾,特別是年青人越來越重要的新聞來源。據統計,至2009年1月,中國的互聯網網民已達3億,網絡的滲透率接近25%,並且還在不斷擴散。手機上網用戶在2008年也已達1.176億人。③另外,伴隨2009年年初3G牌照的發放,中國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動力將更為強勁。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還體現在它們不斷蠶食著傳統媒體的廣告資源。據美國報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07年,美國報紙印刷廣告收入累計下降了15%以上,而自有統計數據的2003年開始,各報紙網站的廣告收入卻在逐年增加,至2008年5年間增幅超過了160%。④盡管中國傳統媒體因受行政壟斷等保護,所受到的來自新媒體的衝擊相比較而言要小得多,但近年的相關數據也顯示,網絡等新興媒體分流了傳統媒體重要的廣告資源。
2、過度依賴廣告收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廣告收入為主,其他經營方式為輔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在中國傳媒業表現得尤為突出。據統計,廣告收入大致占到了中國傳媒業總收入的70%-90%,在有些媒體甚至高達98%以上,而發行等其他方麵的收入比例則相對很小,資源補償呈現嚴重的單一化傾向。
經濟危機波及之下,傳媒廣告業必然受到嚴重影響,而伴隨廣告收入的大幅下降,隨之而來的將是整個傳媒產業的搖擺與重創,這一問題在美國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有著悠久曆史和巨大影響力的《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太陽時報》在經濟危機中紛紛申請破產保護,等等。
3、同質化競爭嚴重
目前,中國傳媒市場基本上還處在早期競爭階段,而媒體經營層麵的創新招數幾乎殆盡,媒體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且趨於同質化,傳媒在內容服務和營銷手段上越來越“大同小異”,不少報紙缺乏特色,電視頻道欄目重複,克隆成風,媒體普遍缺乏好的產品和服務。
同質化競爭嚴重的背後其實是傳媒內容創意的不足,文化市場中的多元文化消費需求沒有得到全麵的關注,產品定位及功能單一,未能形成傳媒品牌和核心競爭力。隨著傳媒業走向“消費者導向階段”,競爭將直接體現為對受眾的爭奪和挽留,受眾滿意與否是衡量媒體發展的重要指標,核心受眾、核心內容、核心人才是中國傳統媒體走出同質化競爭困局,提升傳媒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三、經濟危機下,中國傳統媒體的出路
麵對這場經濟危機,中國傳統媒體應該如何擺脫困境尋求突破呢?根據當前形勢和以往經驗,加速轉型是傳統媒體麵對全球經濟危機的唯一抉擇。
1、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是傳統傳媒轉型的重要內容,近幾年中國傳統傳媒,特別是報業一直在進行這方麵的實踐。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全國大概有300家以上的報社和關聯產業單位加盟了“報業數字化實驗室”,這對於整個傳媒產業的數字化進程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但是數字化轉型並不是簡單地建一個網站,究其實質是要構建起內容的多介質平台,讓傳統媒體在數字化時代能夠適應互聯網的傳播規律從而把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在以往的數字化轉型中,很多傳統媒體紛紛建立媒體網站,以為這就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其實它們大多隻是報紙的電子版而已,有的甚至成為了傳統媒體的負擔。
此次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會迫使很多傳統媒體改變對數字化轉型的簡單看法,放棄原有思路,更深層次地去思考數字化轉型問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間,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間的並購整合、強強聯手將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