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農村居民如何建立現代消費意識(3 / 3)

4、重視消費中的物質因素,忽視消費中的精神因素。農村一些居民普遍對日常消費中的精神因素不重視,如飲食很少講究色、香、味,住房不注重裝潢布置的品味和個性,文明和衛生狀況也比較差。

以上現象和問題的存在,說明一些農村居民的消費模式至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仍處於一種缺乏科學引導的、傳統向現代過渡但尚未成型的階段。為了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奮鬥目標,我們必須改革消費模式,完善消費結構,樹立科學文明的消費觀,建立與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消費意識。

四、建立現代消費意識的幾點建議

(一)在改革消費模式方麵,應重點把握幾項原則

1、消費模式要切合實際、合乎理性和科學。

所謂切合實際,就是說,它必須立足於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能夠符合大眾的消費習慣,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所謂合乎理性,就是說必須反對非理性的奢靡、低級趣味和落後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習慣,使消費主體和消費客體實現最佳組合,獲得最佳的消費效益;所謂科學,指的是它必須符合人的全麵發展的要求,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質。主要包括:物質生活消費合理、精神文化生活消費合理、有符合科學標準的消費環境等。

2、消費模式必須從人的發展需求出發,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消費質量,逐步實現消費的現代化、社會化和城市化。

3、消費模式必須不斷提高精神文化消費的比重和消費質量,能夠滿足人民群眾不斷上升的文化需求。

4、消費模式必須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二)在消費方式上,應積極創建幾種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1、應當講求日用消費品的質量、實用和耐用性,盡量縮小一次性消費的範圍。在全社會推廣節能型、節水型的低度消費資源的適度消費生活體係,減少高能耗、高用料、高用水的消費,杜絕浪費性消費。

2、注意食品消費結構的合理化。

3、居住方式和出行方式宜提倡相對集中,發展公園、公共娛樂場所;宜提倡自行車、公共交通。

4、便於資源的節約、共享、回收,提倡使用循環經濟產品替代傳統經濟產品,倡導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

(三)在完善消費結構方麵,應注意解決的幾個問題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為了進一步完善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合理化,應該特別注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建立合理的食物消費結構,降低恩格爾係數;

2、建立合理的衣著消費結構,體現高檔化、藝術化、名牌化、時裝化、個性化等特點;

3、建立合理的用品結構、尤其要注意發展精神文化用品、耐用消費品等;

4、建立合理的住房消費結構,盡量安排寬敞、舒適、美觀的較大住宅;

5、建立合理的勞務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結構,大力提倡精神消費品,提高精神文化消費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①《黨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②吳振坤:《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重大經濟難題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③徐希燕:《農村發展經濟學》,華文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④藺豐奇:《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作者:中共繁昌縣委黨校信息中心主任、高級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