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農村居民如何建立現代消費意識(2 / 3)

(三)有利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改善,為人們創造一個適宜的生活環境。

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不但要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增長模式,同時也要求改進人自身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在消費中注意節約和環保,變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米、每一張紙。同時還必須懂得,個人消費行為直接關係到社區、休閑旅遊園區、公共場所等的環境以及交通出行秩序,我們每個人都應在各種消費行為中講文明、守秩序,禮讓待人。

三、目前消費模式、消費方式與消費結構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擴大內需的過程中,出現了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消費層次多樣化的現象。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國農村一些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已經或者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現代生活方式和現代消費觀念正在逐步形成。但在這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消費模式存在的問題

消費模式方麵主要是存在低層次的消費結構,具體表現為:

1、恩格爾係數明顯高於城市居民,消費結構中文化消費比重很低。農村居民實際消費支出內部結構的調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說明食品支出仍是農村最重要、最基本的消費,其中發達地區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雖屬於小康型消費結構,但其總體消費結構層次仍低於城市居民,這種低層次集中反映在農村的文化消費基本上是貧乏的,讀書看報、學習現代科學、掌握知識技術在很多農村地區仍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2、住房消費是農村居民在基本消費需求滿足後的消費熱點。農民在解決了吃穿問題,很多農民達到小康水平之後就不敢擴大再生產了,開始追求四平八穩的生活,不惜重金蓋一所“有派頭”庭院成為他們消費生活中的重頭戲。

3、服務消費比例較低。農村居民大多對服務消費的接受程度較低,這一方麵是由於受收入的限製及農村第三產業發展較慢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麵是由於農民受傳統持家思想的影響,很多服務消費都采取自給自足的方式。

(二)消費方式存在的問題

據筆者調查,一些地方存在著不健康的消費方式,主要有:

1、賭博消費。一些農村地區賭博成風,尤其是春節期間表現得非常突出,也成為他們消費支出的一個重要項目。

2、封建迷信消費。封建迷信方麵的消費浪費了大量錢財,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有的甚至帶來極大的社會危害。

3、人情消費。人情消費主要指以血緣、親緣和地緣關係為中心的農戶之間用於人情往來的禮儀性消費。人情消費的名目、種類繁多,價碼也越來越高,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這種人情消費表麵上看是禮尚往來、“人情儲蓄”,實際上卻造成了巨大浪費,也使部分農民不堪重負。

(三)消費觀念存在的問題

存在著以下非理性的消費觀念:

1、過度節儉。一直以來,節儉被一些農民認為是消費第一原則,再加上實際生活中天災人禍及生老病死等不確定情況的存在,以及子女的高等教育負擔過重等原因,限製了農戶的其他正常消費支出,強化了農戶消費的謹慎心理,某些農戶消費出現了過度節儉的特征。過度節儉的消費觀念必然會降低農戶生活水平。

2、炫耀攀比。“隨大流”和盲目攀比是最主要的傳統消費動機,至今影響仍很大。比較典型的消費攀比主要體現在重大節日和婚、喪、嫁、娶、建房等消費上。這一方麵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麵也使一些低收入的農戶不堪重負、陷入貧困。

3、習慣於先儲蓄再消費,反對“超前消費”。很多農民受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普遍認為“無債一身輕”,感到“寅吃卯糧”、借錢消費心裏不塌實,基本上還是習慣於通過儲蓄積累實現自己的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