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殿勇的“製造強國”夢(1 / 1)

張殿勇的“製造強國”夢

專題

作者:許蘭武

近期,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數據顯示,北京2013年上半年企業用工需求數量仍然較大。從全年看,技工缺口達60萬個。

中國已是“製造大國”,但是離“製造強國”還有不小的差距。據統計,目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值中的比重已達20%左右,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和“製造強國”相比,中國機械製造業仍處於較為初級的發展階段。

“這裏的差距主要是缺少一流技工,而一流技工的形成首先要有足夠的生源、高水平的教學環境、良好的社會氛圍作保障。”阿姆斯壯(中國)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賈中華分析。

“近10萬人的生源,隻有7千人報考技校。他們要在未來承擔起‘製造強國’的重任,實屬不易。對技校來講,也是很大的挑戰。”北京科技高級技術學校校長張殿勇對此感觸最深,“一方麵技工奇缺,另一方麵技校生源又在速減。這是我國培養學生的錯誤理念所致。如德國、瑞士等製造業發達的國家,‘重工’的曆史積澱異常深厚,技術藍領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較白領隻高不低。”

剛剛參加完北京市招生會的張殿勇透露,今年北京市共有19所技工學校招生,提供90多個專業,招收7千餘人。從總體看,北京技校的生源不足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從階層定位就存在差別。古語說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觀念現在仍深入人心。”北京科技高級技術學校副校長安寶春說,“從全國來看,北京知名高校數最多。縱然是從招工實踐來看,技校畢業生更實用,就業率比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高很多,但是升高中再讀大學成了北京本地初中畢業生的首選,結果是大部分學生看不上技校。”安寶春結合十多年的就業實際分析,“在我們學校,來自山西、河北、四川和東三省的學生逐年增多。”

“國家級重點技校的驗收標準中在校生是一條硬規定,必須保證一定的生源。如果生源數量銳減,有的技校將難以達到這一驗收標準,或將麵臨‘摘牌’的風險。”張殿勇校長道出了最為直接的影響。招收外地生源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作為“國家重點技工學校”,北京科技高級技術學校堅持教育與市場接軌,與高等教育接軌的辦學思路,現設有維修電工、焊接技術應用、精密機械加工、智能樓宇等13個熱門專業。

“沒有競爭的技校,難有前進的動力。沒有高水平的技校生,學校就不會出名。沒有更多的一流技工,‘製造強國’的夢想就難以盡快實現。”張殿勇如是說。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